行業資訊
基于軌道交通建設的城市景觀設計
在城市更新的背景下 ,從城市景觀設計角度研究軌道交通與城市空間一體化發展問題 。 首先分析軌道交通建設對城市景觀的影響因素及功能要求。 其次探討軌道交通城市景觀設計的三大發展趨勢 :精細化、系統化 、山水化。 最后提出構建步行空間系統 、生態型社區和綠色城市邊界空間的軌道交通城市景觀設計策略。
《人民交通》(月刊)雜志創刊于2007年07月,是我國交通領域大型時政類期刊。雜志以“大交通”得理念充分報道中國交通改革發展和洞悉社會熱點,充分為交通管理者和交通參與者提供權威、及時的新聞信息。
1 研究背景
城市軌道交通具有大容量、集約高效等突出特點 ,對城市發展起著支撐和引領作用。 近年來 ,我國城市軌道交通發展迅猛 。 據統計 ,截至到 2018 年 1 月 ,我國內地累計有 35 個城市建成投運城軌 5027 . 36 公里 。 軌道交通建設改變了城市市民出行方式 ,也使城市空間發生顯著的變化。因此 ,軌道交通建設對于一個城市的規劃設計必然產生深遠影響。 與此同時 ,我國城市化進入了從經濟主導的城市增量階段向環境主導的存量階段進化過程中[1 ] 。 城市更新將成為下階段我國城市建設工作的主旋律。在眾多新建軌道交通城市中 ,如何在城市更新背景下構建軌道交通與城市空間一體化 ,將軌道交通“融入”城市空間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目前,我國學術界多以城市規劃、城市設計角度研究上述問題 ,卻很少以城市景觀設計的角度開展相關研究。 然而 ,城市景觀設計對于城市更新、建設和諧宜居環境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對于軌道交通影響下的城市景觀設計研究顯得尤為重要。
2 軌道交通對城市景觀的影響及要求要研究軌道交通對城市景觀的影響及要求 ,有必要弄清楚軌道交通城市的本質內涵。 軌道交通城市,是以建設軌道交通為手段 ,減緩人們對小汽車出行的依賴 ,節制城市空間無序蔓延的一類城市。 軌道交通建設,促使所在城市減輕生態環境的承載力 ,
減少能源消耗 ,建設資源節約型和諧社會。 特別是軌道交通城市中的 T OD 開發模式 ,提倡高密度 、高強度的土地利用,構建低成本、高效率的城市形態 ,更是對生態城市建設的積極響應。 因此 ,建設軌道交通城市從本質上就是建設生態城市。 軌道交通城市中的景觀設計也應該是以構建生態城市為目標的現代景觀設計。通過上述分析便于更好地研究軌道交通建設對城市景觀的影響因素和新的要求。
2 1. 軌道交通建設對城市景觀的影響
2 1. 1. 城市有序生長 ,生成景觀新空間
我國城市化進程在上世紀 80 年代進入快速發展時期。 城市功能得到完善 ,社會經濟得到飛躍發展。 但是城市人口增長過快 ,城市建設用地規模激增 ,各類“城市病”相繼出現且日趨嚴重 。 其背后的主要原因是城市在以經濟主導的政策下,采取愿景式大空間描繪的規劃理念進行野蠻無序的擴張建設 。 這種擴張 ,不僅表現在城市以“攤大餅”的形式向外擴張 ,還表現在城市中心等老城區或內城中不斷蠶食城市綠色空間,破壞城市肌理和景觀空間格局。 伴隨著軌道交通建設 ,城市交通出行方式發生深刻變化。 軌道交通帶來的是人與物快速遠程的流動方式 ,決定了城市交通的重新分布。 城市交通分布形態的改變又影響城市用地布局的變化。城市空間形態因為軌道交通出行速率和城市效率的耦合關系而形成緊湊型空間結構。 新的空間結構引導城市
建設用地圍繞軌道交通站點有序緊湊的生長。原本被吞噬的綠色空間得到解放、恢復。 因此 ,這種緊湊的生長修復了城市生態格局 ,生成新的景觀空間 。
2 1. 2. 沿線新的開發模式 ,便于形成街道景觀
軌道交通建設使城市空間形態形成緊湊型生長。 與此同時 ,城市建設用地的開發模式也發生深刻變化。 軌道交通 ,作為一種新型城市交通資源 ,具有較高的交通承載力和較強的可達性。城市各項功能向交通站點和沿線區域集聚 ,城市用地形成集中的發展模式。 這種變化 ,將促使街道空間的形成。首先 ,新的開發模式導致城市建設用地混合使用 ,促使城市街道的形成。原本功能單一的居住用地向商住混合過渡 。 特別是軌道交通引導下的 T OD 開發模式 ,將居住、辦公、商業、公共空間和公建等設施合理配置在適宜步行范圍內 。 居民在步行 10 - 30min 內就能達到城市重要的公共基礎設施。新的開發模式強化了城市功能 ,使已失去活力的城市街道得以復興。 其次 ,新的開發模式從根本上改變我國封閉小區建設狀況 ,促進社區街道的形成。 高密度 、高強度的城市建設用地開發,必然引導功能混合 、路網開放、包容性強的開放社區建設 。 開放社區的重要特征是以社區中心為節點、社區街道為紐帶向人們提供社區活動空間 ,增進人與人之間的交往。 窄路密網的開放社區將營造出大量的社區街道 ,讓人們回歸社區生活。 因此 ,新的開發模式 ,將激發軌道沿線地區恢復、新建城市和社區兩級街道 ,讓傳統街道景觀融入城市中。以人為本的街道景觀設計再次受到高度重視。
2 2. 軌道交通建設對城市景觀的要求
軌道交通建設對城市景觀空間的規劃設計帶來了上述若干積極影響,同時也產生了不少消極因素 ,以及提出了新的功能需求。 因此 ,軌道交通建設給城市景觀設計帶來了諸多新的挑戰。
2 2. 1. 軌道交通無縫接駁 ,對城市步行空間的需求
在軌道交通建設前 ,我國大部分城市采取以車為主的交通體系建設。城市道路 ,以減少甚至取消人行道等步行空間為代價 ,增大機動車通行量。 然而 ,這種做法最終導致人們加重對小汽車出行的依賴 ,增加小汽車擁有量 ,產生新的交通擁堵。 軌道建設 ,從根本上解決城市交通問題 ,有效緩解現代城市日益突出的交通供需矛盾。 軌道交通需要步行、自行車等慢行交通無縫接駁 ,將大量乘客方便快速地分流到站點周邊區域。因此 ,軌道交通站點乃至周
邊影響區域內 ,要構建完整的步行空間系統 ,將慢行交通切實有效地與軌道交通銜接。另外 ,大部分軌道交通乘客是城市工作族 ,兩點一線式工作生活模式讓他們平時沒有充足的時間用于休閑鍛煉 。 2016
年 10 月我國出臺《“健康中國 2030 年”規劃綱要》 ,提出把健康融入城鄉規劃建設中[2 ] 。 因此 ,結合軌道交通無縫接駁需求,建設城市小游園、小廣場等步行節點空間 ,實現住宅 — 花園 — 站點 — 站點 — 花園 — 單位的綠色城市空間體系 ,也是對休閑運動空間的再生 ,有助于提高城市居民健康水平。 軌道交通建設需要城市景觀設計充分利用自然綠色景觀,合理布置步行交通網絡 ,打造高效、舒適的綠色交通環境。
2 2. 2. 軌道交通產生新的空間破碎 ,需要綠色空間縫合在我國軌道交通城市中 ,即便如北京、上海等建設時間長路線規模大的城市 ,土地開發與軌道交通建設往往單獨實施。軌道交通與城市空間結構尚未形成統籌協調。 交通站點基本上是以突如其來的方式“植入”城市空間 ,擠占 、割裂城市開放空間與綠地[3 ] 。 軌道交通的建設 ,破壞站點周邊區域的城市肌理,造成小尺度的空間破碎。 另一方面 ,軌道交通建設形成的城市組團也會產生大尺度的空間破碎 ,影響城市景觀生態格局的安全。 前文提到軌道交通能節制城市無序擴張 ,形成以交通站點為中心的城市組團。但是由于軌道交通規劃作為新生事物 ,往往與城市規劃相脫節 ,造成新的城市組團結構與城市景觀生態網絡耦合度不高。 城市組團與組團之間出現“空白”區域 ,造成大尺度的空間破碎 。 無論是小尺度的組團內空間破碎,還是大尺度的組團外空間破碎 ,都需要線性景觀空間并且結合公園、廣場等綠色節點將其縫合。 城市景觀設計 ,可以從最大程度上整合軌道交通網絡與城市開放空間。
3 軌道交通城市景觀設計的發展趨勢
軌道交通建設對所在城市的景觀產生上述影響,也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 城市景觀設計只有通過新的發展才能滿足城市更新背景下的軌道交通建設 ,才能為人民創造滿意的生活空間。下面將從精細化、系統化和山水化三個發展趨勢探討城市景觀設計的發展變革。
4 軌道交通城市景觀設計策略
以上的分析得出軌道交通城市建設需要回歸人性化。 在城市更新的背景下從整體入手,處理城市組團內外各景觀空間的相互聯系 ,打造組團式的綠色城市。 城市景觀設計要積極參與城市修補和生態修復 ,將軌道交通從“植入”城市空間發展為“融入”城市空間 ,實現軌道交通與城市空間一體化發展[9 ] 。下面 ,根據軌道交通建設對城市景觀的影響及景觀設計的發展趨勢,提出軌道交通城市中景觀設計的幾點策略。
4 1. 構建優質的步行空間系統
軌道交通城市需要以優質的步行空間引導和支持軌道交通建設。優質的步行空間系統體現在線性步行空間的網絡化和節點步行空間的豐富化兩方面。 城市線性步行空間包括商業步行空間、居住區步行空間、濱水步行空間等類型[10 ] 。 將上述不同線性步行空間聯系起來,形成城市步行空間網絡 ,可以串聯商業組團、居住組團及濱水等綠地空間 ,真正做到讓慢行交通走進市民生活。 在條件較好的軌道交通城市 ,還可以將綠道系統與步行空間系統統籌建設,高效率地建設生態城市。 在城市組團之間 ,建設社區級綠道 ,節制各城市組團的擴張。 在若干城市組團構成的軌道交通城市影響域之間 ,建設城市級綠道 ,起到城市景觀格局的廊道作用,串聯重要的生態斑塊 ,維護城市生態安全。 軌道交通城市步行空間系統設計除了要保證線性空間網絡化 ,還需要盡可能提供豐富的步行節點空間。 英國謝菲爾德的“黃金路線”是一個優秀例子 。 “黃金路線”由豐富的城市節點構成 ,通過步行街將廣場、街頭花園、公園等室外公共空間和美術館等可步行通過的室內公共空間連接起來,塑造了環境宜人、充滿魅力的步行空間[11 ] 。 因此 ,節點豐富的步行空間有利于不同功能節點的互補,增添城市活力。
4 2. 構建生態型社區
軌道交通城市中 ,封閉性質的居住組團已無法適應軌道交通的發展。城市景觀應該研究生態型社區的設計手法。 所謂生態型社區 ,就是本身建設時消耗資源、能源少 ,建成后又有良好生態效益的宜居社區。 生態型社區最顯著的特征是它的開放性。軌道交通引導下的土地開發模式鼓勵城市功能多種混合。 功能單一的居住用地將轉變為商業、辦公 、住宅高度混合的綜合性用地。 因此 ,軌道交通城市需要建設開放的社區。 在營造生態型社區中,要著重考慮社區組團綠地建成后的公共空間屬性。 城市景觀設計可以利用尺度適宜、配套完善、開放便捷的社區街道將各個社區中心聯系成一體 ,創建適于步行 ,充滿活力的城市組團[12 ] 。 生態型社區在城市景觀格局中,起到生態基質的作用 ,對于城市傳統風貌的恢復也有著重要意義。
4 3. 構建綠色城市邊界空間
由于軌道交通的快捷性 ,使城市可達性重組整合 。 原本以“空白”區域形式存在的城市邊界得以合理開發利用。城市景觀設計應該將城市邊界空間內的山地、胡泊、水系園林化 ,加強其景觀功能 ,形成即能阻止城市無序蔓延又有城市生態斑塊功能的綠色城市空間 。 綠色城市邊界空間 ,將以“綠楔”的形式 ,插入城市不同的軌道交通影響域中,極大緩解了城市內綠量不足、景觀品質下降的問題。 另外 ,綠色城市邊界空間作為城市大型生態版塊 ,與城市綠道相連接 ,對城市物種多樣性、生態保護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更多相關信息 還可關注中鐵城際公眾號矩陣 掃一掃下方二維碼即可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