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資訊
太原府城地區城市設計出爐
促進府城的歷史保護和結構優化,彰顯府城文化特色,提升居民生活品質和環境風貌,我市對東起建設路,西至新建路,北起北大街,南至迎澤大街的明清太原府城城墻所圍合的歷史城區提出具體設計策略與改造重點。6月15日,太原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發布《太原府城地區歷史保護和環境提升城市設計公示》,征求意見。
據了解,此次規劃總用地約9.6平方公里。規劃通過對人文、社區、用地、交通、綠地、景觀六大系統進行分析,提出統構府城的支撐體系。
一是通過研究府城歷史變遷,輔以多層級分析城墻水系、街巷格局、精神地標、民居院落,以及系統梳理歷史文化資源,建立分層次保護的體系。
二是以人民為中心,從研判“社區活力空間”到優化“社區生活圈”,探究“社區福祉+歷史文化資源”以及多元協同治理體系建構的有效路徑,為全國歷史城區的社區營建提供可參鑒樣本。
三是規劃基于特色結構,疊合主要功能要素形成的“雙核四軸,雙環一網,四片八組團”結構。
“雙核四軸”指帽兒巷商業核心,萬達商業次核心;新建路和迎澤大街兩條城市發展軸,府東府西街和解放路兩條府城結構性軸線。
“雙環一網”指由環繞宋城、晉王城區域(槐樹)的林蔭道所形成的結構性綠環;以重要的歷史、社區、綠地系統特色路徑為主,串聯府城各個組團而形成的歷史——社區——景觀特色網絡。
拱極門效果圖
“四片八組團”指四個特色片區——城西濱水特色片區、東三道巷——拱極門特色片區、南華門特色片區和城南歷史特色片區;八組團——一個商業組團、兩個濱水居住組團和五個歷史居住組團。
四是規劃形成“主干路、次干路、支路、一級巷、二級巷”的道路體系。以廣場、公園、街頭綠地、歷史地段集中綠地、城西水系步行區等為主體,以歷史街巷、文道、生活性街巷來填充和串聯,構建步行慢行系統。
五是基于“優綠補綠,雙管齊下”的原則,建構“一帶、兩環、三軸、多節點、多片區”的綠地空間結構。
一帶:由城西水系及其周邊綠化空間而組成的綠帶。
兩環:由環繞宋城、晉王府區域(槐樹)的林蔭道所形成的結構性綠環。
三軸:依托于宋城(槐樹、榆樹)、晉王府(杏花)、拱極門等歷史軸線,通過林蔭道路而形成的三條綠軸。
多節點:在宋城、晉王府城廓轉折點布置綠化空間而形成的綠地節點。
多片區:依托于文瀛湖、督軍府、文廟、五一廣場等集中綠地而形成的綠片區。
府城將劃分為五個風貌區,構建“歷史文化保護與彰顯、綠地風貌引導、環境風貌引導、街道風貌引導、濱水風貌”五大板塊的導控框架。
還重點對府城八個空間景觀節點進行了設計。
八個空間景觀節點包括:唱經樓周邊地段、永興路歷史社區、拱極門周邊地段、鐘鼓樓復建及周邊地段、壩陵北街歷史地段、工程隊舊址周邊地段、五一廣場周邊地段及文道設計、城西水系周邊地段。
還提出了具體的保護整治策略。
唱經樓周邊地段:唱經樓外側密植樹木,外側環繞建筑通過立面改造進行統一,形成“柳巷——鼓樓街——唱經樓”的空間序列與氛圍。
永興路歷史社區:基于生活圈,提出“居住+怡樂安康”的功能提升策略。
拱極門周邊地段:以小北門街立面+沿城墻潛力地塊為抓手,對拱極門及城墻周邊地塊進行激活設計。
鐘樓街改造后西段整體風貌效果圖
鐘鼓樓復建及周邊地段:復建鼓樓、鐘樓,與唱經樓呼應,重現鐘鼓樓地段的精神性地標,并標示府城歷史;對鐘樓街沿街建筑分類改造,恢復歷史建筑原貌,協調普通商業建筑立面風格與整體風貌;以修繕歷史建筑和文保單位為抓手,優化街區內部結構和街巷體系,提升街區整體段環境。
壩陵北街歷史地段:建筑按照保護等級、院落保存狀況等進行分類,并對不同類型的建筑提出不同的功能策略和空間策略。
工程隊舊址周邊地段:以工程隊舊址歷史廣場+面粉二廠周邊居住小區設計為抓手,以鐵軌沿線綠化為軸,串聯組織各功能組團和開放空間。
《五一廣場改造設計方案》效果圖
五一廣場周邊地段整治及文道設計:激活“五一廣場——首義門”的歷史地標感知,并重新建構和定義首義門與拱極門所構成的明代太原府城的南北軸。
城西水系周邊地段:提出“現狀問題分析——設計決策工具箱——整合提升”三步策略,增加活動空間,豐富其水岸形式,增加綠地及活動設施,通過廊子、圍墻、建筑立面等要素改造,活化消極空間、并向周邊滲透。(記者 畢晶晶)
來源:太原晚報
更多相關信息 還可關注中鐵城際公眾號矩陣 掃一掃下方二維碼即可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