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資訊
各種道路設計以及規定匯總
住宅小區道路規劃設計的技術規定
小區內道路一般應滿足消防車道4米的最低要求,景觀道路一般在1~2.5米間。執行單向行駛應滿足4米寬度要求,雙向行駛應滿足7米要求。一般小區內部應盡量避免車輛行駛與停放。
技術規定主要有:
(1)在小區級道路以上還有居住區級或城市級的生活性、交通性主干道或次干道,這些主次干道通常位于小區周圍,起著聯系城市各功能區或者居住區各功能區的作用。
因此,小區主干道與它的銜接處理必須符合技術要求即規范規定:
小區內主要道路至少應有兩個出入口;居住區內主要道路至少應有兩個方向與外圍道路相連;機動車道對外出入口數應予控制,其出入口間距不應小于150m,沿街建筑物長度超過160m時,應設不小于4m×4m的消防車通道,人行出口間距不宜超過80m,當建筑物長度超過80m時,應在其底層加設人行通道(過街樓或利用樓梯間開辟穿行門洞)。
(2)小區內道路與城市道路相交接時,一般采用900±150的正交設計,以簡化路口的交通組織,正交有困難時,才采用斜交,但其交角不宜小于750,以避免對城市交通的干擾和保證交通的安全。當小區內道路坡度較大時,應設緩沖段與城市道路相接。在山區或用地有限制時,才允許出現交角小于750的交叉口,但必須對路口作必要的處理。
(3)在住宅小區的各公共活動中心,應設置為殘疾人通行服務的無障礙通道,通行輪椅的坡道寬度不應小于2.5m,縱坡不應大于2.5%。
(4)由于過長的盡端路會影響行車視線、影響自行車與行人正常通行,尤其對消防、急救不利,因此,小區內盡端式車道長度不宜超過120m,在盡端應設置不小于12m×12m的回車場地。
(5)當居住區用地坡度大于8%時,應以梯步作為輔助豎向交通,并宜在梯步旁邊附設自行車、嬰兒車等非機動車推行車道。
(6)在多雪地區,應考慮堆積清掃道路積雪面積:道路兩側有綠化帶或綠地時,上述面積可與之合并考慮。
(7)進入組團的道路,既應方便居民出行和利于消防車、救護車的通行,又應維護院落的完整性和利于治安防衛。
(8)居住區內需考慮私人小汽車和單位通勤車的停放場地或場所。
(9)區內道路的縱坡應符合居住區(小區)內道路縱坡控制指標。
對機動車和非機動車混行的道路縱坡,宜按非機動車道縱坡控制指標或分段按非機動車道縱坡控制指標要求控制;對山區和丘陵地區的道路系統規劃設計,人行與車行宜自成系統,分開設置,路網布局形式應因地制宜,主要道路宜平緩,路面可酌情縮窄,但同時應安排必要的排水溝和會車位置。
(10)在多雪嚴寒的山坡地區,區內道路面應考慮防滑措旌;在地震設防地區,區內主要道路宜采用柔性路面。
(ll)區內道路邊緣至建筑物、構筑物的最小距離,應符合有關規定,以滿足建筑底層開門開窗、行人出入不影響道路通行以及安排地下工程管線、地面綠化、減少對底層住戶視線干擾等要求。
具體
一. 道路設計的一般規定:
1. 道路系統應有利于各類用地的功能分區和有機聯系,以及建 筑功能的合理布局,并有利于雨水排泄和管線敷設。
2. 居住區道路系統應保障內外連系暢通、安全、避免走回頭路。 便于消防車、救護車、貨車、垃圾運輸和居民小汽車通行。
3. 居住區內的道路應人車有序。主要道路至少有兩個出入口。 規模較大的小區應有兩個方向與外界道路相連接。機動車道路對外出入口間距不應小于150m(防行車交叉)。
4. 居住區內盡端式道路長度不宜超過120m。并應設置不小于 12*12(m)的回車場。
5. 基地出入口與城市道路連接的方位應符合當地主管部門提供 的規劃條件,并符合一下規定: ①與城市道路交接時,平面角度不宜小于75°; ②距城市干道交叉口自道路紅線交叉點起不小于70m; ③與人行道、過街天橋、人行地道的邊緣線不小于5m,若有條件的最好為30m; ④距地鐵出入口、公交站邊緣不小于15m,若有條件最好30m;⑤距學校、公園、兒童及殘疾人等使用的建筑出入口不小于20m; ⑥距立交口的距離或其他特殊情況應由當地主管部門確定。
6. 人員密集建筑應至少有一面直接臨城市道路,并保證人員疏 散時不影響城市交通。
7. 有貨物裝卸的公建應設置裝卸車位。尺寸為3.5*7.0(m),裝卸車位不得占用道路及影響環道通行。
二.消防車道設計
1.應設環形消防車道的建筑: ①高層工業與民用建筑; ②一座占地面積超過1500㎡的甲類庫房;
2.宜設環形消防車道的建筑: ①超過3000座位的體育館; ②超過2000個座位的會堂; ③占地面積超過3000㎡的展覽館; ④一座占地面積超過3000㎡的甲、乙、丙類庫房; ⑤一座占地面積超過1500㎡的乙類庫房; 當設置環形消防車道有困難時,可沿建筑物的兩個長邊設置消防車道或設置寬度不小于6m的平坦空地。
3.消防車道設計的要求 ①消防車道寬度不應小于4m。轉彎半徑輕型車不應小于9-10m,重型車不應小于12m。與城市道路丁字路或十字路交接處≥9m。 ②消防車穿過建筑物門洞時其凈高不應小于4m。消防車通行的道路上空,≥4m處不能有障礙物影響消防車通行。 ③供消防車通行的道路最大坡度≤10%,坡度≥9%時,其車道長度不宜超過150m。適宜坡度應<7%。供消防車停留操作的場地坡度不宜>3%。登高操作面地面坡度≤2%。
④環形消防車道至少有兩處與其他道路連通。盡端式消防道路應設回車場或回車道。多層建筑群回車場面積不宜小于12*12(m),高層建筑不應小于15*15(m),大型消防車使用的回車場不宜小于18*18(m)。 ⑤當建筑物(不論多層或高層)沿街長度大于150m或總長度超過220m時,應在適當位置設置穿過建筑物的消防車道。有環形消防車道的高層建筑可不設穿過建筑物的的消防車道。但沿街建筑應設聯通街道的人行通道(可利用樓梯間),其間距不宜超過80m。 ⑥建筑物(不論多層或高層)的內院或天井,當其短邊長度超過24m時,宜設置進入內院或天井的消防車道。 ⑦消防車道應避免與鐵路平面交叉,如必須平交時,應設置備用車道,兩車道的間距不應小于一列車的長度。 ⑧消防車可利用公交道路,但應符合消防車道與建筑物距離的要求。利用街區道路作環形消防車道時,兩條車道的間距不宜超過160m。消防車道與建筑物的距離“S”,高層時大于5m,其余≥3m,登高面宜5m≥S≤10m。
①最大坡度≤10%,坡≥9%的車道長不應超過150m。 ②登高面車道寬≥6m,坡≤2% ③轉彎半徑(內徑)≥12m。(高層) ④操作面內邊距建筑物高層主體外墻間距: H=24~30m距離8-9m H=30~35m距離7-14m H=35~40m距離8-13m H=40~45m距離9-12m ≥45m距離10-11m 建筑物距登高面邊建筑越高越應靠近。
⑨大型體育建筑消防車道不能靠近建筑物時應采用如下措施:a.直接開入建筑物內部;b.從平臺下部空間靠近建筑物主體;c.到達平臺上部以接近建筑物主體;d.在平臺上設置消火栓。 ⑩消防車道路面荷載與消防車型號重量有關。高層建筑使用的大型車,最大載重為35.3t (標
準荷載20KN/㎡)。設計中考慮的最大載重量需與當地主管部門商定。消防車道下的管道和暗溝等,應能承受消防車重的壓力。
4.消防登高面設計 ①高層建筑至少應有一個長邊或周邊長度的1/4,且不小于一個長邊的長度直接落地,或僅布置高度小于5m,進深小于4m的群房。登高面的面寬宜連續計算,確有困難時,可累加計算,但累加次數不應超過2次。 ②當建筑物凹入部分的進深不超過4m,該凹入范圍可計入1/4周長作登高面。當凹槽長度不超過2.5m時,該凹槽可不計入建筑周長邊總長度。(周邊長度越長,登高面應越長) ③在登高面范圍內必須有直通室外的的樓梯或出口。 ④登高面處,消防車道寬應≥6m,當確有困難時,可利用綠化帶做登高面,但綠化帶下應鋪設硬地,并能承受消防車30t 的重量(隱形消防車道的路基同此要求)。 ⑤登高面范圍內不能不知停車場、建筑小品、樹木等妨礙消防車運作的設施。 ⑥登高面處,消防車地面坡度宜≤9%。
三.基地內道路的技術標準(《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規范》2002版)
1.居住區道路縱坡:機動車、非機動車、步行道最小縱坡≥0.2%,最大縱坡如下: 機動車:縱坡≤8%且L≤200m。多雪嚴寒地區≤5%且L≤600m。 非機動車:縱坡≤3%,L≤50m,多雪嚴寒地區≤2%,L≤100m。 步行道:最大縱坡≤8%,多雪嚴寒地區≤4%。
2.基地機動車道與城市道路車行道相接,最大縱坡值為8%時,車速限定在20-30km/h.
3.在地形坡度較大的困難地段,道路縱坡限值不宜大于11%,其坡長不于80m,路面應有防滑措施。
4.當地形高差大,其道路縱坡在10%以上,且坡長超過30m時,應在道路一側設步行梯道,每段梯步不少于3級,梯道沒升高1.2-1.5m宜設寬不小于1.5m的休息平臺,梯道連續升高5m時,應設置轉折平臺,寬≥梯道寬,并在坡道旁附設推行自行車的坡道。
5.居住區各級道路應考慮無障礙設計,人行通道縱坡不宜大于2.5%。在人行通道設臺階應同時設輪椅坡道和扶手。
6.道路橫坡:機動車、非機動車為1.5-2.5%,人行道為1.0-2.0%。
7.道路寬度、轉彎半徑及沿墻停車寬度: ①居住區道路紅線寬度不宜小于20m。 ②小區級道路路面寬度宜為6-9m。建筑控制線之間需設供熱管線的不宜小于14m。無管線的不宜小于10m。組團級道路寬3-5m。設管線的不小于10m,無管線的不小于8m。宅前路2.5m。 ③道路單側或者雙側設人行道路,人行道寬不宜小于1.5m,其他地段不宜小于0.75m。 ④基地通行輪椅坡道的寬度不小于1.5m。居住區活動中心無障礙設計通道寬度為2.5m。 ⑤
道路最小轉彎半徑:小汽車為6m,大型車(車長8-9m)為10m,消防車為12m。 ⑥沿墻停車(垂直停車時),停車帶與道路總寬度宜為12m(7+5=12)。
8. 道路邊緣至建(構)筑物的最小距離:
四.山區道路
1.山區道路應合理利用地形,防止水土流失和塌方、滑坡,并根據工程地質情況,對挖方做護坡處理。
2.主干道宜在平緩坡地或谷底。道路縱坡應力求均勻,不應采用極限或接近極限坡度。更不宜連續采用極限長度的陡坡加短距離的緩坡的縱線型。次干道可采用比較大坡度。山區道路線型宜采用迂回敷設或其他特殊處理,以降低道路坡度。
3.車行道與人行道宜分開設置,自成系統。
4.居住區的一般道路應滿足自行車行駛要求。坡度宜為3%以下,達3%時,連續行距應<50m。
5.山區道路可根據不同地形,采用不同標高的道路斷面,盡量節約土石方。
五.公園園路設計《公園設計規范》CJJ48-92
1.公園路寬宜按下表執行:
2.園路線型應與地形、水體、建筑物、植物、鋪裝場地及其他設施結合,想成完整的風景構圖。路的轉折銜接通順,符合人的行為規律。
3.主路縱坡宜小于8%,橫坡小于3%。粒料路面橫坡宜小于4%,縱橫坡不得同時無坡度。山地公園的園路縱坡應小于12%,超過12%應做防滑處理。主園路不宜設梯道,必須設梯道時,縱坡宜小于36%。樓梯的適宜坡度23-38%,接近45°。
4.支路和小路,縱坡宜小于18%,縱坡超過15%的路段,路面應作防滑處理,縱坡超過18%,宜設臺階。梯道臺階數不得少于2級,坡度大于58%(45°-60°之間)的梯道應作防滑處理,宜設置護欄設施
5.經常通行機動車的園路,寬度應大于4m。轉彎半徑不得小于12m。園路在險要地段應設安全防護設施。
6.通往孤島、山頂等卡口的路段宜設通行復線。必須沿原路返回的,宜適當放寬路面。應根據路段行程,適當設置供游人短暫休息的場所及護欄設施。
7.公園出入口及主要園路宜設置無障礙通道。
六.道路構造設計
1.路面構造為面層、基層、墊層和土基。 ①面層:為直接承受外部作用的結構層,有一層或數層組成。面層材料應有足夠的強度與溫度穩定性。景觀建筑路面面層種類繁多,應根據功能和景觀要求合理的選用面層。 ②基層:路面的主要承重部分,和面層一起把荷載作用力傳至土基。基層由一層或數層組成。一般上基層應采用強度高、穩定性好的材料。底基層可就地取材。 ③墊層:為介于基層與土基之間的結構層。在土基水、溫狀況不良時,用以改善土基的水、溫狀況,提高路面結構的水穩定性和抗凍游能力,并擴散荷載,以減小土基變形。墊層厚度可按當地經驗確定,一般宜≥150。 ④土基:即路基。地面墊層應鋪設在均勻的密實的地基上。對淤泥、沖填土及條填土等軟弱地基,應根據生產特點、
使用要求、
土質情況并按《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范》的有關規定利用與處理,使其符合建筑地面的要求。
2.路基設計的原則與規定: ①路基必須密實、均勻、穩定。 ②路槽底面土基設計的回彈模重宜≥20mpa,特殊情況不得小于15mpa,否則應采取提高土基強度的措施。 ③路基設計應因地制宜,合理利用當地材料與工業廢料。 ④對特殊地質、水文條件的路基,應結合當地經驗按有關規范設計。(多向掌握更多辦法)
3.路基土壓實要求:
4.土基加固及穩定措施: ①摻無機結合料:生石灰粉4-7%,消石灰5-9%,水泥3-6%。(摻加量為干土的百分數)。 ②換土:部分或全部換合格土,厚度≥800mm。 ③設置承托層:不能碾壓的濕軟土層,又無換土條件或其他加穩條件的,可使用砂、沙礫、碎石、礦渣等材料設置承托層,厚度宜為150-300(mm),必要時其下可設土工布隔離。 ④濕軟地基上土層較厚時,可設置生石灰樁或砂樁及排水砂層,加速排水固結,保證路基穩定。
七.道路構造參考(華北標準圖)
1.現行路面材料: ①混凝土整體路面。 ②預制混凝土路面磚,砼連鎖切塊材。 ③花崗石路面,小料花崗石。 ④透水路面——透水磚、透水砼。 ⑤中粒式瀝青砼路面、瀝青石膏路面。(透水瀝青的采用,增加了路面的種類) ⑥嵌草磚路面等
2.不同荷載時的路面厚度參考:(華北)
八.透水路面:透水路面是環保的地面材料。
1.透水路面磚路面:面層采用60-80(100)厚的透水磚。墊層依荷載采用C20無砂大孔砼+天然級配砂石碾壓。或開級配水泥穩定碎石+開級配碎石,厚度依荷載不同詳見上表。
2.透水砼路面:面厚依不同荷載采用不同厚度的C20無砂大孔砼,墊層采用天然級配砂石,甬道100厚,其余300厚。
3.透水路面磚或透水砼路面,依縱橫坡要求做排水。大雨時,路面大部分順利排除,一部分通過透水構造滲入地下,小雨時,路面水滲入地下,使路面無積水現象。同時溝通地下水,形成對環保有利的土質環境。
九.嵌草磚面
1.嵌草水泥磚:用于居住區停車場,行車荷載≤5T。面層80厚C20預制嵌草水泥磚,30厚黃土粗砂。基層150厚碎石碾壓+300厚3:7灰土或100厚C20無砂大孔砼+300厚天然級配砂石(澆筑砼前先將天然級配砂石用水潤濕)。南方地區3:7灰土可改用水泥石灰渣。
2.草坪保護墊滲水路面:適用于草坪保護時用500*500*25草坪保護墊+200-300厚原土翻動過篩上植草。適用于居住區隱蔽式消防車道(非日常交通道路)時,采用90*325*72草坪保護墊+30厚黃土粗砂(1:1+200厚C20無砂大孔砼+400厚天然級配砂石。 草坪保護墊系強化強化樹脂制品,具有耐候性能好、耐壓強度高、耐磨損等優點。
十.丙烯酸聚氨酯路面:該材料耐候性、耐磨性好、耐水耐堿、防滑。可應用于操場、小區、公園、小廣場等有較高要求的場地及路面。
構造: ①1.5-2.0厚丙烯酸聚氨酯涂層。 ②環氧膩子層。 ③封閉底漆。 ④60厚C20砼糙打糙抹平。 ⑤150厚3:7灰土。 ⑥素土夯實整平。 附:C20無砂大孔砼:(重量比) 水泥:水:碎石=1:0.38:5.3 C15水泥:水:碎石=1:0.38:6 水灰比小,需強制式攪拌機,先加入骨料和水泥預拌,再加攪拌1-2分鐘,水泥均勻包在碎石料表面,形成一層水泥漿膜,砼成型需采用壓實法,切忌振搗。其壓力大小以不導致骨料破壞為準。砼應每層150厚分層澆。
小區內道路一般應滿足消防車道4米的最低要求,景觀道路一般在1~2.5米間。執行單向行駛應滿足4米寬度要求,雙向行駛應滿足7米要求。一般小區內部應盡量避免車輛行駛與停放。
技術規定主要有:
(1)在小區級道路以上還有居住區級或城市級的生活性、交通性主干道或次干道,這些主次干道通常位于小區周圍,起著聯系城市各功能區或者居住區各功能區的作用。
因此,小區主干道與它的銜接處理必須符合技術要求即規范規定:
小區內主要道路至少應有兩個出入口;居住區內主要道路至少應有兩個方向與外圍道路相連;機動車道對外出入口數應予控制,其出入口間距不應小于150m,沿街建筑物長度超過160m時,應設不小于4m×4m的消防車通道,人行出口間距不宜超過80m,當建筑物長度超過80m時,應在其底層加設人行通道(過街樓或利用樓梯間開辟穿行門洞)。
(2)小區內道路與城市道路相交接時,一般采用900±150的正交設計,以簡化路口的交通組織,正交有困難時,才采用斜交,但其交角不宜小于750,以避免對城市交通的干擾和保證交通的安全。當小區內道路坡度較大時,應設緩沖段與城市道路相接。在山區或用地有限制時,才允許出現交角小于750的交叉口,但必須對路口作必要的處理。
(3)在住宅小區的各公共活動中心,應設置為殘疾人通行服務的無障礙通道,通行輪椅的坡道寬度不應小于2.5m,縱坡不應大于2.5%。
(4)由于過長的盡端路會影響行車視線、影響自行車與行人正常通行,尤其對消防、急救不利,因此,小區內盡端式車道長度不宜超過120m,在盡端應設置不小于12m×12m的回車場地。
(5)當居住區用地坡度大于8%時,應以梯步作為輔助豎向交通,并宜在梯步旁邊附設自行車、嬰兒車等非機動車推行車道。
(6)在多雪地區,應考慮堆積清掃道路積雪面積:道路兩側有綠化帶或綠地時,上述面積可與之合并考慮。
(7)進入組團的道路,既應方便居民出行和利于消防車、救護車的通行,又應維護院落的完整性和利于治安防衛。
(8)居住區內需考慮私人小汽車和單位通勤車的停放場地或場所。
(9)區內道路的縱坡應符合居住區(小區)內道路縱坡控制指標。
對機動車和非機動車混行的道路縱坡,宜按非機動車道縱坡控制指標或分段按非機動車道縱坡控制指標要求控制;對山區和丘陵地區的道路系統規劃設計,人行與車行宜自成系統,分開設置,路網布局形式應因地制宜,主要道路宜平緩,路面可酌情縮窄,但同時應安排必要的排水溝和會車位置。
(10)在多雪嚴寒的山坡地區,區內道路面應考慮防滑措旌;在地震設防地區,區內主要道路宜采用柔性路面。
(ll)區內道路邊緣至建筑物、構筑物的最小距離,應符合有關規定,以滿足建筑底層開門開窗、行人出入不影響道路通行以及安排地下工程管線、地面綠化、減少對底層住戶視線干擾等要求。
具體
一. 道路設計的一般規定:
1. 道路系統應有利于各類用地的功能分區和有機聯系,以及建 筑功能的合理布局,并有利于雨水排泄和管線敷設。
2. 居住區道路系統應保障內外連系暢通、安全、避免走回頭路。 便于消防車、救護車、貨車、垃圾運輸和居民小汽車通行。
3. 居住區內的道路應人車有序。主要道路至少有兩個出入口。 規模較大的小區應有兩個方向與外界道路相連接。機動車道路對外出入口間距不應小于150m(防行車交叉)。
4. 居住區內盡端式道路長度不宜超過120m。并應設置不小于 12*12(m)的回車場。
5. 基地出入口與城市道路連接的方位應符合當地主管部門提供 的規劃條件,并符合一下規定: ①與城市道路交接時,平面角度不宜小于75°; ②距城市干道交叉口自道路紅線交叉點起不小于70m; ③與人行道、過街天橋、人行地道的邊緣線不小于5m,若有條件的最好為30m; ④距地鐵出入口、公交站邊緣不小于15m,若有條件最好30m;⑤距學校、公園、兒童及殘疾人等使用的建筑出入口不小于20m; ⑥距立交口的距離或其他特殊情況應由當地主管部門確定。
6. 人員密集建筑應至少有一面直接臨城市道路,并保證人員疏 散時不影響城市交通。
7. 有貨物裝卸的公建應設置裝卸車位。尺寸為3.5*7.0(m),裝卸車位不得占用道路及影響環道通行。
二.消防車道設計
1.應設環形消防車道的建筑: ①高層工業與民用建筑; ②一座占地面積超過1500㎡的甲類庫房;
2.宜設環形消防車道的建筑: ①超過3000座位的體育館; ②超過2000個座位的會堂; ③占地面積超過3000㎡的展覽館; ④一座占地面積超過3000㎡的甲、乙、丙類庫房; ⑤一座占地面積超過1500㎡的乙類庫房; 當設置環形消防車道有困難時,可沿建筑物的兩個長邊設置消防車道或設置寬度不小于6m的平坦空地。
3.消防車道設計的要求 ①消防車道寬度不應小于4m。轉彎半徑輕型車不應小于9-10m,重型車不應小于12m。與城市道路丁字路或十字路交接處≥9m。 ②消防車穿過建筑物門洞時其凈高不應小于4m。消防車通行的道路上空,≥4m處不能有障礙物影響消防車通行。 ③供消防車通行的道路最大坡度≤10%,坡度≥9%時,其車道長度不宜超過150m。適宜坡度應<7%。供消防車停留操作的場地坡度不宜>3%。登高操作面地面坡度≤2%。
④環形消防車道至少有兩處與其他道路連通。盡端式消防道路應設回車場或回車道。多層建筑群回車場面積不宜小于12*12(m),高層建筑不應小于15*15(m),大型消防車使用的回車場不宜小于18*18(m)。 ⑤當建筑物(不論多層或高層)沿街長度大于150m或總長度超過220m時,應在適當位置設置穿過建筑物的消防車道。有環形消防車道的高層建筑可不設穿過建筑物的的消防車道。但沿街建筑應設聯通街道的人行通道(可利用樓梯間),其間距不宜超過80m。 ⑥建筑物(不論多層或高層)的內院或天井,當其短邊長度超過24m時,宜設置進入內院或天井的消防車道。 ⑦消防車道應避免與鐵路平面交叉,如必須平交時,應設置備用車道,兩車道的間距不應小于一列車的長度。 ⑧消防車可利用公交道路,但應符合消防車道與建筑物距離的要求。利用街區道路作環形消防車道時,兩條車道的間距不宜超過160m。消防車道與建筑物的距離“S”,高層時大于5m,其余≥3m,登高面宜5m≥S≤10m。
①最大坡度≤10%,坡≥9%的車道長不應超過150m。 ②登高面車道寬≥6m,坡≤2% ③轉彎半徑(內徑)≥12m。(高層) ④操作面內邊距建筑物高層主體外墻間距: H=24~30m距離8-9m H=30~35m距離7-14m H=35~40m距離8-13m H=40~45m距離9-12m ≥45m距離10-11m 建筑物距登高面邊建筑越高越應靠近。
⑨大型體育建筑消防車道不能靠近建筑物時應采用如下措施:a.直接開入建筑物內部;b.從平臺下部空間靠近建筑物主體;c.到達平臺上部以接近建筑物主體;d.在平臺上設置消火栓。 ⑩消防車道路面荷載與消防車型號重量有關。高層建筑使用的大型車,最大載重為35.3t (標
準荷載20KN/㎡)。設計中考慮的最大載重量需與當地主管部門商定。消防車道下的管道和暗溝等,應能承受消防車重的壓力。
4.消防登高面設計 ①高層建筑至少應有一個長邊或周邊長度的1/4,且不小于一個長邊的長度直接落地,或僅布置高度小于5m,進深小于4m的群房。登高面的面寬宜連續計算,確有困難時,可累加計算,但累加次數不應超過2次。 ②當建筑物凹入部分的進深不超過4m,該凹入范圍可計入1/4周長作登高面。當凹槽長度不超過2.5m時,該凹槽可不計入建筑周長邊總長度。(周邊長度越長,登高面應越長) ③在登高面范圍內必須有直通室外的的樓梯或出口。 ④登高面處,消防車道寬應≥6m,當確有困難時,可利用綠化帶做登高面,但綠化帶下應鋪設硬地,并能承受消防車30t 的重量(隱形消防車道的路基同此要求)。 ⑤登高面范圍內不能不知停車場、建筑小品、樹木等妨礙消防車運作的設施。 ⑥登高面處,消防車地面坡度宜≤9%。
三.基地內道路的技術標準(《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規范》2002版)
1.居住區道路縱坡:機動車、非機動車、步行道最小縱坡≥0.2%,最大縱坡如下: 機動車:縱坡≤8%且L≤200m。多雪嚴寒地區≤5%且L≤600m。 非機動車:縱坡≤3%,L≤50m,多雪嚴寒地區≤2%,L≤100m。 步行道:最大縱坡≤8%,多雪嚴寒地區≤4%。
2.基地機動車道與城市道路車行道相接,最大縱坡值為8%時,車速限定在20-30km/h.
3.在地形坡度較大的困難地段,道路縱坡限值不宜大于11%,其坡長不于80m,路面應有防滑措施。
4.當地形高差大,其道路縱坡在10%以上,且坡長超過30m時,應在道路一側設步行梯道,每段梯步不少于3級,梯道沒升高1.2-1.5m宜設寬不小于1.5m的休息平臺,梯道連續升高5m時,應設置轉折平臺,寬≥梯道寬,并在坡道旁附設推行自行車的坡道。
5.居住區各級道路應考慮無障礙設計,人行通道縱坡不宜大于2.5%。在人行通道設臺階應同時設輪椅坡道和扶手。
6.道路橫坡:機動車、非機動車為1.5-2.5%,人行道為1.0-2.0%。
7.道路寬度、轉彎半徑及沿墻停車寬度: ①居住區道路紅線寬度不宜小于20m。 ②小區級道路路面寬度宜為6-9m。建筑控制線之間需設供熱管線的不宜小于14m。無管線的不宜小于10m。組團級道路寬3-5m。設管線的不小于10m,無管線的不小于8m。宅前路2.5m。 ③道路單側或者雙側設人行道路,人行道寬不宜小于1.5m,其他地段不宜小于0.75m。 ④基地通行輪椅坡道的寬度不小于1.5m。居住區活動中心無障礙設計通道寬度為2.5m。 ⑤
道路最小轉彎半徑:小汽車為6m,大型車(車長8-9m)為10m,消防車為12m。 ⑥沿墻停車(垂直停車時),停車帶與道路總寬度宜為12m(7+5=12)。
8. 道路邊緣至建(構)筑物的最小距離:
四.山區道路
1.山區道路應合理利用地形,防止水土流失和塌方、滑坡,并根據工程地質情況,對挖方做護坡處理。
2.主干道宜在平緩坡地或谷底。道路縱坡應力求均勻,不應采用極限或接近極限坡度。更不宜連續采用極限長度的陡坡加短距離的緩坡的縱線型。次干道可采用比較大坡度。山區道路線型宜采用迂回敷設或其他特殊處理,以降低道路坡度。
3.車行道與人行道宜分開設置,自成系統。
4.居住區的一般道路應滿足自行車行駛要求。坡度宜為3%以下,達3%時,連續行距應<50m。
5.山區道路可根據不同地形,采用不同標高的道路斷面,盡量節約土石方。
五.公園園路設計《公園設計規范》CJJ48-92
1.公園路寬宜按下表執行:
2.園路線型應與地形、水體、建筑物、植物、鋪裝場地及其他設施結合,想成完整的風景構圖。路的轉折銜接通順,符合人的行為規律。
3.主路縱坡宜小于8%,橫坡小于3%。粒料路面橫坡宜小于4%,縱橫坡不得同時無坡度。山地公園的園路縱坡應小于12%,超過12%應做防滑處理。主園路不宜設梯道,必須設梯道時,縱坡宜小于36%。樓梯的適宜坡度23-38%,接近45°。
4.支路和小路,縱坡宜小于18%,縱坡超過15%的路段,路面應作防滑處理,縱坡超過18%,宜設臺階。梯道臺階數不得少于2級,坡度大于58%(45°-60°之間)的梯道應作防滑處理,宜設置護欄設施
5.經常通行機動車的園路,寬度應大于4m。轉彎半徑不得小于12m。園路在險要地段應設安全防護設施。
6.通往孤島、山頂等卡口的路段宜設通行復線。必須沿原路返回的,宜適當放寬路面。應根據路段行程,適當設置供游人短暫休息的場所及護欄設施。
7.公園出入口及主要園路宜設置無障礙通道。
六.道路構造設計
1.路面構造為面層、基層、墊層和土基。 ①面層:為直接承受外部作用的結構層,有一層或數層組成。面層材料應有足夠的強度與溫度穩定性。景觀建筑路面面層種類繁多,應根據功能和景觀要求合理的選用面層。 ②基層:路面的主要承重部分,和面層一起把荷載作用力傳至土基。基層由一層或數層組成。一般上基層應采用強度高、穩定性好的材料。底基層可就地取材。 ③墊層:為介于基層與土基之間的結構層。在土基水、溫狀況不良時,用以改善土基的水、溫狀況,提高路面結構的水穩定性和抗凍游能力,并擴散荷載,以減小土基變形。墊層厚度可按當地經驗確定,一般宜≥150。 ④土基:即路基。地面墊層應鋪設在均勻的密實的地基上。對淤泥、沖填土及條填土等軟弱地基,應根據生產特點、
使用要求、
土質情況并按《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范》的有關規定利用與處理,使其符合建筑地面的要求。
2.路基設計的原則與規定: ①路基必須密實、均勻、穩定。 ②路槽底面土基設計的回彈模重宜≥20mpa,特殊情況不得小于15mpa,否則應采取提高土基強度的措施。 ③路基設計應因地制宜,合理利用當地材料與工業廢料。 ④對特殊地質、水文條件的路基,應結合當地經驗按有關規范設計。(多向掌握更多辦法)
3.路基土壓實要求:
4.土基加固及穩定措施: ①摻無機結合料:生石灰粉4-7%,消石灰5-9%,水泥3-6%。(摻加量為干土的百分數)。 ②換土:部分或全部換合格土,厚度≥800mm。 ③設置承托層:不能碾壓的濕軟土層,又無換土條件或其他加穩條件的,可使用砂、沙礫、碎石、礦渣等材料設置承托層,厚度宜為150-300(mm),必要時其下可設土工布隔離。 ④濕軟地基上土層較厚時,可設置生石灰樁或砂樁及排水砂層,加速排水固結,保證路基穩定。
七.道路構造參考(華北標準圖)
1.現行路面材料: ①混凝土整體路面。 ②預制混凝土路面磚,砼連鎖切塊材。 ③花崗石路面,小料花崗石。 ④透水路面——透水磚、透水砼。 ⑤中粒式瀝青砼路面、瀝青石膏路面。(透水瀝青的采用,增加了路面的種類) ⑥嵌草磚路面等
2.不同荷載時的路面厚度參考:(華北)
八.透水路面:透水路面是環保的地面材料。
1.透水路面磚路面:面層采用60-80(100)厚的透水磚。墊層依荷載采用C20無砂大孔砼+天然級配砂石碾壓。或開級配水泥穩定碎石+開級配碎石,厚度依荷載不同詳見上表。
2.透水砼路面:面厚依不同荷載采用不同厚度的C20無砂大孔砼,墊層采用天然級配砂石,甬道100厚,其余300厚。
3.透水路面磚或透水砼路面,依縱橫坡要求做排水。大雨時,路面大部分順利排除,一部分通過透水構造滲入地下,小雨時,路面水滲入地下,使路面無積水現象。同時溝通地下水,形成對環保有利的土質環境。
九.嵌草磚面
1.嵌草水泥磚:用于居住區停車場,行車荷載≤5T。面層80厚C20預制嵌草水泥磚,30厚黃土粗砂。基層150厚碎石碾壓+300厚3:7灰土或100厚C20無砂大孔砼+300厚天然級配砂石(澆筑砼前先將天然級配砂石用水潤濕)。南方地區3:7灰土可改用水泥石灰渣。
2.草坪保護墊滲水路面:適用于草坪保護時用500*500*25草坪保護墊+200-300厚原土翻動過篩上植草。適用于居住區隱蔽式消防車道(非日常交通道路)時,采用90*325*72草坪保護墊+30厚黃土粗砂(1:1+200厚C20無砂大孔砼+400厚天然級配砂石。 草坪保護墊系強化強化樹脂制品,具有耐候性能好、耐壓強度高、耐磨損等優點。
十.丙烯酸聚氨酯路面:該材料耐候性、耐磨性好、耐水耐堿、防滑。可應用于操場、小區、公園、小廣場等有較高要求的場地及路面。
構造: ①1.5-2.0厚丙烯酸聚氨酯涂層。 ②環氧膩子層。 ③封閉底漆。 ④60厚C20砼糙打糙抹平。 ⑤150厚3:7灰土。 ⑥素土夯實整平。 附:C20無砂大孔砼:(重量比) 水泥:水:碎石=1:0.38:5.3 C15水泥:水:碎石=1:0.38:6 水灰比小,需強制式攪拌機,先加入骨料和水泥預拌,再加攪拌1-2分鐘,水泥均勻包在碎石料表面,形成一層水泥漿膜,砼成型需采用壓實法,切忌振搗。其壓力大小以不導致骨料破壞為準。砼應每層150厚分層澆。
更多相關信息 還可關注中鐵城際公眾號矩陣 掃一掃下方二維碼即可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