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資訊
強化四個方面,構筑地質災害治理的“生命工程”基礎
當下,汛期已至,各地進入地質災害“應戰”狀態。結合近年來特別是今年在基層調研中遇到的幾個需要加以重視的問題,筆者認為,做細做實地災防治這項“人民至上”的“生命工程”,還需要用“四個再”補齊實踐中應對處置方面的短板。
一是地災成因認定必要時“再調查”,把地災應對處置客觀公正的要求落到實處。汛期各類小型災害多發頻發,地質災害是其中一種。近年來,在人員傷亡較少的情況下,為了避免引起上級乃至社會層面的關注,個別地方出現了將一時難以定性的災害或其他災害往地質災害“籃子”里裝的傾向。背后的原因,有災害成因認定需要調查分析的客觀因素,也有認定災害性質不同則處理方式和責任就有區別的主觀考慮。筆者建議,對于相關部門或地方政府上報的“地質災害”,不能簡單地以災情分級處置規定作為認可性質的依據,而是要認真分析研判、科學分類處置。尤其是對明顯存疑的災情報告,要指出疑點加強指導,限期補充完善結論;對一些影響較大的災情或者地方未在規定期限內完善的災情報告,應當派出調查組及時赴現場調查核實,指導地方科學認定災害成因。同時,相關部門在上報地災前,應當先會商同級自然資源部門意見,而自然資源部門也要主動配合、調查核實、出具意見。
二是自然資源與相關部門信息共享“再加強”,把部門聯動、協同防治的要求落到實處。從現實工作來看,對于一些部門向政府報告的與自然資源部門職能關聯的災險情信息,同級自然資源部門卻未能同步掌握。這一情況將造成應對處置上的滯后與被動。筆者建議,除了事發地的單位和個人要第一時間向當地自然資源部門上報地災信息以外,汛期各級自然資源部門與同級相關部門要進一步健全聯動機制,及時共享掌握有關災情信息。目前,陜西已建立自然資源部門與相關部門災險情信息報送制度,以有效避免信息不對稱導致的調度“失靈”。
三是地災值班值守專業化制度化“再規范”,把地災應對處置閉環高效的要求落到實處。災險情報告的質量、速度和效果,直接影響相關判斷決策和后續應對處置。發生災險情時,地質災害值班室是第一時間接報和向上報告的關鍵崗。筆者以為,各級自然資源部門要在進一步規范值班值守上下功夫。值班人員要從“無專職、輪流值”向“有專職、專業化”方向規范,由熟悉政策的專業人員專職從事汛期值班工作;值班值守制度要從“有制度、有要求”向“重操作、流程化”方向優化,如接打電話要規范用語、信息報送有步驟樣式等;值班室作用要從“打電話、報信息”向“信息池、調度室”方向延伸,健全多源、規范、通暢的地災值班值守機制,形成地災高效應對處置的閉環。
四是地災隱患點防治工作目標“再轉變”,把“隱患點﹢風險區”雙控的要求落到實處。目前,地方政府和自然資源等部門通過地災調查評價等明確了地災隱患點并建立完善了防災避險管控機制,有效避免了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但實際工作中,一些地方政府存在認識誤區,以為做好地災防治就是管好隱患點,只要隱患點不發生災情,就做到了履職盡責。這種認識偏差,使得一些地方不愿意認定過多的地災隱患點,也容易導致一些潛在地災風險區域成為防治工作的漏洞。筆者以為,進一步做好地災防治工作,必須大力推動防治目標從“偏重隱患點防災”向“轄區全域防災”轉變,提高全域風險意識,強化全域防治能力,把目前自然資源部大力推動的“由‘隱患點’單一防控向‘隱患點﹢風險區’雙控模式轉變”的要求落到實處。
更多相關信息 還可關注中鐵城際公眾號矩陣 掃一掃下方二維碼即可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