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資訊
高校校園道路安全規劃與設計原則
高校校園道路的規劃是否合理對于美化校園環境,提升校園道路安全有很大的幫助。校園道路合理規劃對于降低校園擁堵,減少交通事故有重要的影響。因此,下面文章主要介紹校園道路規劃的基本要求和設計原則,根據山東理工大學西校區的基本情況,提出相應的道路優化建議。從校園道路等級、功能、方式等角度,解決當前校園道路出現的問題,改造山東理工大學西校區的道路情況,為其他高校道路規劃設計提供幫助。
【關鍵詞】高校校園,道路系統,規劃設計
校園道路是人們在校園中行進的載體和校園規劃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規劃建設的好壞直接影響著校園規劃建設的優劣。因此,相關領域的研究者在校園道路的規劃設計方面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從校園道路交通和校園交通組織兩方面入手,研究大學校園道路交通系統布局規劃;運用校園空間布局、環境營造與交通組織相整合的系統設計方法,提出了校園道路交通系統布局優化的相關策略;以合肥工業大學翡翠湖校區為例,分析了大學校園建設中道路規劃設計的方法;通過分析我國高校校園道路交通流量特點,探討了高校校園道路的功能性規劃特點和感知性規劃特點。
從當前校園交通問題的現實性看,校園的道路建設以及交通管理落后于學校的發展,導致校園道路擁擠、秩序混亂、事故頻發等問題。因此,有必要對校園道路交通系統的規劃設計進行研究。本文以山東理工大學西校區為例,提出了當前道路系統的優化方法,以期為我國高校校園道路規劃提供參考。
1 校園道路系統規劃設計的基本要求和原則
1.1 校園道路系統規劃設計的基本要求
與一般城市道路相比,高校校園道路交通具有“陣發性”的特點[5]。校園道路規劃設計在符合校園總體規劃設計的條件下,應充分考慮高校校園道路交通的特點,使其滿足高校教學、科研與生活的各方面需要。同時注意結合原有的地形、地貌,盡量保護原有的生態環境,實現人工環境與自然環境相和諧[6]。
1.2 校園道路系統規劃設計原則
在進行校園道路系統規劃時,應當采取合理的交通組織手段和交通管理措施,保證慢行交通參與者,特別是行人的交通安全;充分考慮校園各功能區之間的關系,力求規劃出各功能區之間和功能區內部通行最便捷的道路,提高日常學習和工作的效率;校園道路系統的景觀設計利于產生包涵人文底蘊的校園氛圍,校園道路系統規劃時應注意怡情化原則的體現。
2 山東理工大學西校區概況
山東理工大學西校區位于山東省淄博市,占地面積3600余畝,是國內“大校園”之一。校區周邊有比較完善的城市道路交通體系,東面緊鄰南京路,并與共青團西路相連接,南面為新村西路,西面為北京路,北面為人民西路,并與重慶路相連接。
2.1 校園功能分區布局
校園的功能分區劃分和布局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校園道路網的布局結構、交通流的時空分布以及交通出行方式劃分等。根據校園不同區域的功能特點,山東理工大學西校區的功能分區布局如圖1所示。從功能分區布局角度來看,學生公寓區分布較為集中且容積率較高,公寓樓下的宅前路寬度較窄且人行道常年用于自行車停放,道路交通流疏解能力較差,高峰時段公寓樓附近容易產生交通擁堵。
2.2 校園道路布局結構
山東理工大學西校區整體采用布局嚴整美觀、方向性較強的棋盤式道路網布局,如圖2所示。但對于校園來說,這種布局形式不利于對校園內的“爆發性”交通流的疏解,易產生交通擁堵。同時,該道路網形式的非直線系數相對較大,對角線方向上的通過性不足,降低了路網整體的通行效率。
3 校園道路系統規劃與設計
3.1 道路分級體系優化方法
校園道路的分級體系應當是一個整體的、相互協調的系統,而不是一個單純的等級高低定位。尤其是在校園內的特殊交通環境下,道路分級體系應該弱化道路等級高低的概念,注重各類道路整體的協同作用。本文在校園道路的規劃與設計的過程中,從等級、功能、方式三個角度來考慮(圖3)。
1)從等級維度上,將校園道路分為校園主干路、校園次干路、校園支路、景觀步道。校園道路的等級主要由路段承載的高峰交通量以及道路的性質確定。
2)從功能維度上,將校園道路分為生活性道路、交通性道路、綜合性道路。根據道路周圍或所聯系的功能分區確定道路的性質,進而確定其功能定位。
3)從方式維度上,將校園道路分為步行交通道路、慢行交通道路和混合交通道路。其中,混合交通道路可通行機動車、非機動車和行人以及公交車;慢行交通道路禁止機動車通行,部分道路允許校園公交車通行;步行交通道路僅允許行人通行。在確定方式分類時,應綜合考慮等級與功能以及交通流構成。
3.2 混合交通道路規劃
結合校園內的機動車通行需求、道路等級和功能以及交通優先方式,充分考慮現有道路條件和校園出行特征,對山東理工大學西校區進行混合交通道路規劃,如圖4所示。
北外環路、文明路、鴻遠路、文化路、稷下湖東路構成了校園外圍框架,且行人和非機動車交通量相對較少,因此考慮將此5條道路規劃為混合交通道路并作為外環道路,為機動車提供繞行空間。呈環形的綠島東路和綠島西路位于校園中部偏西位置,這兩條道路沿線分布許多校園主要建筑用地,若對其進行機動車禁行組織,將會影響校內機動車的到達性,因此,可將此兩條道路規劃為混合交通道路。
3.3 慢行交通區域及內部道路規劃設計
根據目前山東理工大學西校區校園內的功能布局和道路網結構,完全將校園分成外圍混合交通、內部步行交通的道路結構難度較大。因此,以當前的整體道路規劃為基礎進行道路網優化,在預留校園公交通道和消防通道的前提下,對原有的部分干道采取機動車限行或禁行措施,將校園分為多個慢行交通區域。整體規劃如圖5所示。
3.4 穿越式步行通道規劃設計
“步行穿”是指行人在通往目的地時為追求便捷而穿越公共開放空間的交通行為,其中,公共開放空間包括廣場、綠地、自然用地等。步行穿越的路徑常常是各功能分區間距離的最小連線。然而步行者的步行穿越行為會引起其他步行者的重復,大量的踩踏會在綠地中留下明顯的印記。長時間后,這些印記會成為“約定俗成”的道路。
目前,山東理工大學西校區的步行通道大多依附于車行道兩邊。結合“步行穿越”的特征,根據實地觀測,對校園內包括理工長廊南側林地、12號教學樓東南側林地、5號教學樓西側林地、3號教學樓西側林地、4號餐廳東側林地在內的5處綠化區域進行了內部步行穿越通道規劃,如圖6所示。
4 結語
高校校園是學生學習和生活的重要場所,校園道路規劃設計與提升學生的生活質量息息相關,不合理的道路規劃設計可能導致校園交通事故頻發、校園景觀破壞等一系列問題。在校園道路規劃設計過程中,應遵循“人車分流,步行優先”的原則,根據校園的總體功能布局,結合高校校園道路交通的特點,努力創造安全、高效、舒適的校園交通網絡,營建安靜的學習和生活環境。
【關鍵詞】高校校園,道路系統,規劃設計
校園道路是人們在校園中行進的載體和校園規劃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規劃建設的好壞直接影響著校園規劃建設的優劣。因此,相關領域的研究者在校園道路的規劃設計方面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從校園道路交通和校園交通組織兩方面入手,研究大學校園道路交通系統布局規劃;運用校園空間布局、環境營造與交通組織相整合的系統設計方法,提出了校園道路交通系統布局優化的相關策略;以合肥工業大學翡翠湖校區為例,分析了大學校園建設中道路規劃設計的方法;通過分析我國高校校園道路交通流量特點,探討了高校校園道路的功能性規劃特點和感知性規劃特點。
從當前校園交通問題的現實性看,校園的道路建設以及交通管理落后于學校的發展,導致校園道路擁擠、秩序混亂、事故頻發等問題。因此,有必要對校園道路交通系統的規劃設計進行研究。本文以山東理工大學西校區為例,提出了當前道路系統的優化方法,以期為我國高校校園道路規劃提供參考。
1 校園道路系統規劃設計的基本要求和原則
1.1 校園道路系統規劃設計的基本要求
與一般城市道路相比,高校校園道路交通具有“陣發性”的特點[5]。校園道路規劃設計在符合校園總體規劃設計的條件下,應充分考慮高校校園道路交通的特點,使其滿足高校教學、科研與生活的各方面需要。同時注意結合原有的地形、地貌,盡量保護原有的生態環境,實現人工環境與自然環境相和諧[6]。
1.2 校園道路系統規劃設計原則
在進行校園道路系統規劃時,應當采取合理的交通組織手段和交通管理措施,保證慢行交通參與者,特別是行人的交通安全;充分考慮校園各功能區之間的關系,力求規劃出各功能區之間和功能區內部通行最便捷的道路,提高日常學習和工作的效率;校園道路系統的景觀設計利于產生包涵人文底蘊的校園氛圍,校園道路系統規劃時應注意怡情化原則的體現。
2 山東理工大學西校區概況
山東理工大學西校區位于山東省淄博市,占地面積3600余畝,是國內“大校園”之一。校區周邊有比較完善的城市道路交通體系,東面緊鄰南京路,并與共青團西路相連接,南面為新村西路,西面為北京路,北面為人民西路,并與重慶路相連接。
2.1 校園功能分區布局
校園的功能分區劃分和布局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校園道路網的布局結構、交通流的時空分布以及交通出行方式劃分等。根據校園不同區域的功能特點,山東理工大學西校區的功能分區布局如圖1所示。從功能分區布局角度來看,學生公寓區分布較為集中且容積率較高,公寓樓下的宅前路寬度較窄且人行道常年用于自行車停放,道路交通流疏解能力較差,高峰時段公寓樓附近容易產生交通擁堵。
2.2 校園道路布局結構
山東理工大學西校區整體采用布局嚴整美觀、方向性較強的棋盤式道路網布局,如圖2所示。但對于校園來說,這種布局形式不利于對校園內的“爆發性”交通流的疏解,易產生交通擁堵。同時,該道路網形式的非直線系數相對較大,對角線方向上的通過性不足,降低了路網整體的通行效率。
3 校園道路系統規劃與設計
3.1 道路分級體系優化方法
校園道路的分級體系應當是一個整體的、相互協調的系統,而不是一個單純的等級高低定位。尤其是在校園內的特殊交通環境下,道路分級體系應該弱化道路等級高低的概念,注重各類道路整體的協同作用。本文在校園道路的規劃與設計的過程中,從等級、功能、方式三個角度來考慮(圖3)。
1)從等級維度上,將校園道路分為校園主干路、校園次干路、校園支路、景觀步道。校園道路的等級主要由路段承載的高峰交通量以及道路的性質確定。
2)從功能維度上,將校園道路分為生活性道路、交通性道路、綜合性道路。根據道路周圍或所聯系的功能分區確定道路的性質,進而確定其功能定位。
3)從方式維度上,將校園道路分為步行交通道路、慢行交通道路和混合交通道路。其中,混合交通道路可通行機動車、非機動車和行人以及公交車;慢行交通道路禁止機動車通行,部分道路允許校園公交車通行;步行交通道路僅允許行人通行。在確定方式分類時,應綜合考慮等級與功能以及交通流構成。
3.2 混合交通道路規劃
結合校園內的機動車通行需求、道路等級和功能以及交通優先方式,充分考慮現有道路條件和校園出行特征,對山東理工大學西校區進行混合交通道路規劃,如圖4所示。
北外環路、文明路、鴻遠路、文化路、稷下湖東路構成了校園外圍框架,且行人和非機動車交通量相對較少,因此考慮將此5條道路規劃為混合交通道路并作為外環道路,為機動車提供繞行空間。呈環形的綠島東路和綠島西路位于校園中部偏西位置,這兩條道路沿線分布許多校園主要建筑用地,若對其進行機動車禁行組織,將會影響校內機動車的到達性,因此,可將此兩條道路規劃為混合交通道路。
3.3 慢行交通區域及內部道路規劃設計
根據目前山東理工大學西校區校園內的功能布局和道路網結構,完全將校園分成外圍混合交通、內部步行交通的道路結構難度較大。因此,以當前的整體道路規劃為基礎進行道路網優化,在預留校園公交通道和消防通道的前提下,對原有的部分干道采取機動車限行或禁行措施,將校園分為多個慢行交通區域。整體規劃如圖5所示。
3.4 穿越式步行通道規劃設計
“步行穿”是指行人在通往目的地時為追求便捷而穿越公共開放空間的交通行為,其中,公共開放空間包括廣場、綠地、自然用地等。步行穿越的路徑常常是各功能分區間距離的最小連線。然而步行者的步行穿越行為會引起其他步行者的重復,大量的踩踏會在綠地中留下明顯的印記。長時間后,這些印記會成為“約定俗成”的道路。
目前,山東理工大學西校區的步行通道大多依附于車行道兩邊。結合“步行穿越”的特征,根據實地觀測,對校園內包括理工長廊南側林地、12號教學樓東南側林地、5號教學樓西側林地、3號教學樓西側林地、4號餐廳東側林地在內的5處綠化區域進行了內部步行穿越通道規劃,如圖6所示。
4 結語
高校校園是學生學習和生活的重要場所,校園道路規劃設計與提升學生的生活質量息息相關,不合理的道路規劃設計可能導致校園交通事故頻發、校園景觀破壞等一系列問題。在校園道路規劃設計過程中,應遵循“人車分流,步行優先”的原則,根據校園的總體功能布局,結合高校校園道路交通的特點,努力創造安全、高效、舒適的校園交通網絡,營建安靜的學習和生活環境。
更多相關信息 還可關注中鐵城際公眾號矩陣 掃一掃下方二維碼即可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