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資訊
鄧文中:永不日落橋梁的締造者 在橋梁設計的道路上永不停歇
1938年,鄧文中出生在廣東肇慶,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英國愛丁堡皇家學會外籍院士,國際著名橋梁大師,林同棪國際工程咨詢(中國)有限公司董事長。
先后主持和參與了百余座大型橋梁的設計、施工或監管工作,作品遍布歐洲、美洲、非洲、亞洲、澳洲等地,被業界稱為“鄧氏橋梁永不日落”。美國權威期刊《工程新聞報道》1999年評出過去125年對工程界最有特殊貢獻的125位人物,鄧文中名列其中。
長期在美國工作的鄧文中有個“中國夢”,就是回到自己的祖國造橋。這個夢想在他65歲設計重慶菜園壩長江大橋的時候得以實現。
如今,鄧文中一年有10個月左右時間待在國內設計橋梁、監督橋梁建造,每年參與設計的橋梁大約有30座。
為了追逐自己的“中國夢”,鄧文中花了畢生的時間。
早在上世紀70年代,鄧文中就組織旅美華裔工程師來華演講、交流。但受當時的政策限制,外國人不能參與中國橋梁設計。無奈之下,他只好以顧問等方式輾轉上海、廣州、北京等地“曲線救國”。
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深入,鄧文中終于擁有了在中國開公司的機會。1994年,他在重慶創立了達士(DRC)工程事務所,后與林同棪國際集團合并,并更名為林同棪國際工程咨詢(中國)有限公司。這是鄧文中在中國圓橋梁設計夢的大本營,而他的中國造橋夢在重慶啟航。
繪制上萬張草圖
為重慶“量身訂做”菜園壩長江大橋
1994年,當鄧文中計劃在中國成立公司時,他想到的第一個地方就是重慶。
他為啥如此青睞重慶?
“我1986年第一次來到重慶時,這里獨特的地形就給我留下很深印象。我喜歡它有山有水,窈窕而又秀氣。這是一個非常適合建設橋梁的城市。”鄧文中說,當時的重慶主城,只有牛角沱嘉陵江大橋和重慶長江大橋兩座橋梁,應該有很多修橋的機會。
鄧文中說,他將林同棪中國公司總部放在重慶的另一個原因,是重慶人熱情耿直,有開放精神。
不過,即便在重慶設立了公司,鄧文中的造橋之路也不是一帆風順。
1994年至2003年,鄧文中在重慶的主要工作仍是作為設計顧問參與橋梁建設,為業主提建議,幫助解決問題。即便如此,他仍爭取每一個參與機會,哪怕做的是“虧本生意”。
2003年1月,林同棪國際公司與當時的重慶交通科研所攜手,成功拿下菜園壩長江大橋設計項目,鄧文中擔任項目技術總監,親自擬定大橋主橋方案。這是鄧文中真正意義上主持中國的橋梁設計工作。
為設計菜園壩長江大橋,往常在重慶最多只待1個月的鄧文中,那年卻待了10個月。年近七旬的他多次查閱重慶的地方志等書籍,希望為重慶打造一座與人文、地貌相融合的橋梁。
鄧文中說,菜園壩長江大橋的“公軌兩用鋼箱提籃拱”橋型屬于世界首創,是為重慶特有的兩江環抱、群山相擁的地貌“量身訂做”。因為橋型一旦“臃腫”,就會出現“只見一座大橋而不見一座城”的尷尬。為設計這座大橋,他繪制了上萬張草圖,終于選擇“公軌兩用鋼箱提籃拱”作為大橋橋型。
繼菜園壩長江大橋之后,鄧文中先后主持設計了重慶石板坡大橋復線橋、天津大沽橋、沈陽三好橋、福建臺江大橋等一系列具有前瞻性和創新精神的橋梁。即將通車的港珠澳大橋,鄧文中也作為全過程咨詢專家參與其中。
采用天梭造型
千廝門嘉陵江大橋成“網紅”
讓人想不到的是,蜚聲國際的橋梁大師,入行時卻是誤打誤撞。
“我不是像別人一樣從小喜歡橋梁建筑,是偶然機會才接觸到橋梁的。”鄧文中說,他去德國學習時遇到了兩位頂尖的鋼橋梁教授葛里浦(Kurt Kloeppel)和艾斯凌鉻(Maria Esslinger)。“那時鋼結構的最高境界就是橋梁,修了幾科鋼結構、懸索橋、正交異性板鋼橋面等課程后,我便對橋梁產生了興趣,喜歡上橋梁設計。”
鄧文中喜歡做自己能看得見的東西,因為看得見,就能夠發現不足的地方,下一次做的時候就可以改良。
正因為對作品精益求精,他的不少作品成為當地的城市名片。在重慶,他參與設計的千廝門嘉陵江大橋、菜園壩大橋引橋蘇家壩立交等早已成為游客眼中的“網紅”。
“‘網紅’只是流行趨勢,我們要造的是百年精品。”鄧文中認為,一座成功的橋梁要滿足“安全、實用、經濟、美觀”的要求,造橋要務實、創新,但不能魯莽地前進,必須在創新中兼顧穩重的成分。
在鄧文中看來,創新并不是一味地創造新的世界紀錄。隨著時代發展,世界紀錄已很容易被打破。把橋梁造得漂亮、質量好才是有意義的事,一座漂亮的橋永遠都會被人欣賞。
以千廝門嘉陵江大橋為例,這座橋梁采用了天梭造型,是鄧文中研究了很久的橋塔形狀。
鄧文中透露,中國的跨江橋梁比較寬,六車道、八車道甚至更寬。如果千廝門大橋按照較寬的橋梁來做,就會顯得“太肥太胖”,達不到優美流線型的效果。
“也是機緣巧合,重慶要建的千廝門大橋、東水門大橋,規劃只有四車道。這給了建設‘天梭’橋塔一個機會。”鄧文中開心地說。
他認為,“天梭”橋塔形狀很中國化,并且時尚,有國際范。東水門大橋和千廝門大橋采用這種流線型橋塔,顯得色彩雅致、線條柔美,非常別致,最大限度地減少了對視線的阻擋,將橋梁整體融入重慶山水之中,可以展現重慶的“山水城橋”之美。
大師造橋數十年,自己最喜歡的是哪座?鄧文中笑稱,他花心血完成的橋梁就像是自家孩子,各有各的特點。“自家孩子愛歸愛,但不會個個滿意;完成每座橋以后,也會做出檢討,發現缺點。”
談及與橋相伴的經歷,鄧文中說:“修橋是我最喜歡做的事情,有人愿意花錢來滿足嗜好,我不用花錢就能滿足愛好很劃算,這也是我幾十年來樂此不疲的原因。”
從來沒有想過退休
希望能設計多少橋梁就設計多少
今年82歲的鄧文中滿頭銀發,卻又精神矍鑠。回首八旬人生,他認為自己的人生之路大約10年一個轉折:
1938至1949年,他的第一個10年在中國大陸度過。11歲時,隨家人移居香港,度過人生的第二個10年。到了1959年,他前往德國留學,攻讀博士學位。1968年,30歲的鄧文中再度轉赴美國從事工程設計。1978年,在紐約創辦自己的DRC工程公司……他的人生軌跡,就像他設計的一座座大橋,畫著簡潔而又壯觀的圓弧。
因為家境原因,鄧文中在香港讀完中學后選擇了學費相對便宜的職業學校灣仔工業學校。這個學校的學生畢業后大多做鐵匠和木匠。但鄧文中的大學夢沒有泯滅,在灣仔工業學校就讀期間,他每天早上5點起床,自學所有高中課程,1955年以同等學歷考入珠海學院。1959年,鄧文中在獲得珠海學院土木工程學位后赴德進修,開始了伴他一生的橋梁設計。
正是自己艱苦求學的經歷,使得鄧文中樂意資助品學兼優的貧困生。2007年,他設立“鄧文中獎學金”,旨在幫助家境貧困、品學兼優的大學新生圓大學夢。每年高考后,他總會抽出時間面試獎學金候選人。從2007年至2017年,有300余名學子獲得“鄧文中獎學金”。
鄧文中不僅愛資助年輕人,他的心態也非常年輕。爬山是他的一大愛好。如果在重慶,即便是40℃高溫,鄧文中也會堅持在戶外散步。他說,心態、運動是他的不老秘訣。
“我不打麻將,不玩高爾夫,設計就是我最大的興趣,也是我保持年輕的秘訣。”鄧文中說,他從來沒有想過退休。因為人一旦退休,就仿佛沒了目標,沒了精氣神。
鄧文中開玩笑說,自己的曾祖父活了60多歲,祖父活了80歲,爸爸活了100歲,生命的最后一天都在工作。按照這個趨勢,他有希望活到120歲。“在橋梁設計這條路上,我將永不停歇,能設計多少橋梁就設計多少。”
更多相關信息 還可關注中鐵城際公眾號矩陣 掃一掃下方二維碼即可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