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資訊
流域和濕地綜合整治規劃設計
一、準確的環境脅迫因子識別
環境脅迫是指環境因素的量接近或超過有機體、種群或群落的一個或多個忍耐極限時造成的脅迫作用。環境脅迫因子,又稱逆境因子。通常將其定義為對植物施加有害影響的環境或人為因子。如干旱、凍害、鹽害、冷害、高溫、水澇、環境污染等,這些因素都可以稱為植物逆境因子。這些環境脅迫因子既可以是由自然災害產生的,如干旱、洪水、寒
潮等;也可以是由人類活動不當引起的,如城市建設、農業開墾、工業污染、交通運輸影響等。要通過全面調查流域和濕地生態系統的水文、水環境、生物資源等要素,針對目標流域和濕地生態系統進行生態現狀評價,準確識別出關鍵的環境脅迫因子,以便采取更有針對性的生態修復措施。干旱脅迫和淹水脅迫、高溫脅迫和低溫脅迫、酸雨脅迫和重金屬脅迫、鹽堿脅迫和貧瘠脅迫、水蝕脅迫和沙化脅迫、自然脅迫和人為脅迫等,所采用的工程技術和應對措施都是完全不相同的。例如對于鹽堿脅迫,必須采取農藝措施和生物措施、化學措施、水利措施相結合,才能達到好的效果。對不同類型鹽堿地(鹽堿荒地、重度鹽堿地、中度鹽堿地、輕度鹽堿荒地),要采用不同的新型化學改良劑、膜下滴灌、起壟種植、全膜覆蓋、耐鹽堿作物品種種植、微生物菌劑、鹽堿地改良專用肥料等措施。對于重金屬脅迫,由于不少重金屬,如Cu,Zn,Fe,Mn等,都是植物必需的微量元素,但超過一定的界限,就會對植物產生相應的毒害作用,輕則使植物體內代謝紊亂,生長受到抑制,重則致植物死亡。如涉及可食性植物,重金屬還可進入食物鏈,危及人類健康。因此需要根據重金屬脅迫的類型和程度,選擇不同的工程技術措施和治理方案。
二、因地制宜的規劃設計方案
因地制宜的本質,是根據各地的具體情況,制定適宜的辦法和方案。我國自古以來就特別重視“物土之宜而布其利”,就是觀察土地對各種作物的適宜程度而配置最能發揮其效能的種類。《管子》一書中提出:“桑麻不植于野,五谷不宜其地,國之貧也。”“桑麻植于野,五谷宜其地,國之富也”,把因地種植提高到國之貧富來認識。《管子》還提出“九州之土為九十物,每州有常而物有次”,即將全國的土壤按其物理性質、肥力高低、適種作物的情況分為上、中、下3個等級共18種,每種又依其土壤色澤分為赤、青、白、黑、黃5個亞種。每州的土壤按其性狀確定適種作物及肥力等級。
流域和濕地的生態修復,其規劃設計方案是否科學合理,是否因地制宜,是決定生態修復成功與否的關鍵環節。規劃設計方案的編制必須著力于當地資源生態空間的保護和再生,包括水土資源以及野生動植物棲息空間及場所的維護,土地肥力和潛力的維護、自然和景觀的安全性和多樣性維護,重要景觀斷裂點的修復和再生,防治水土污染,以及增強氣候變化的適應能力等。在制定規劃設計方案時,需要面對兩個重大問題:一是怎樣應對當地日漸消失的自然;二是怎樣應對當地人與自然關系的變化。因地制宜加強保護、自然再生和可持續利用三個方面將成為流域和濕地生態修復規劃設計的重點。即使對于同一個河流,由于不同河段具有多種河型,如蜿蜒型、微彎順直型、辮狀型、網狀型和游蕩型等,不同河型的生物多樣性特征不同,其規劃設計方案也應該有很大差別。辮狀型河段和游蕩型河段的生物多樣性相對較低,而蜿蜒型河段的生物多樣性較高,應該采取不同的生態修復方案。
流域和濕地生態修復,自然再生需要放在規劃設計的突出地位。它是一項以積極恢復過去失去的自然環境、恢復生態系統的健全性為目的的事業。要以流域和濕地的綠色、自然和生物適宜居住的環境再生為目的而進行河流、農田、濕地的建設,重構人與自然的“結構”。在操作層面上,要積極推進自然再生的全域規劃設計,明確應在哪里進行自然再生,明確自然環境的質(生態系統的種類和自然度)、量(面積)、配置(形狀和相鄰關系)。要重點關注流域和濕地生態機能保育建設,完善綠色空間體系的生態質量、景觀和歷史文化價值以及游憩等多功能,以滿足城鄉居民的多功能需求。要按照不同人群和消費群體的特征與需求,圍繞流域和濕地綠色生態空間體系,大力推進多層次、多尺度的生態網絡建設,實現建設用地、綠色開放空間、生態景觀、文化景觀建設整體推進,全方位地營造高質量的綠色休閑開放空間。加強沿海、沿湖、濱水及道路兩側的生態景觀整治力度,選擇以鄉土樹種為主,喬、灌、草結合的多元化的植被配置模式,營造出多樣化和多功能的植被景觀。
三、塑造多樣性頂極穩定群落
地帶性植被類型是區域性氣候水熱要素長期塑造的結果,頂極是植被演替的最終階段。所謂頂極,是指該地區最具代表性的,與該地區環境條件最相適應、最穩定的群落類型。頂極群落的維護、發展或恢復,不僅與特定地區,甚至與整個生物圈的生態平衡有著密切關系。頂極群落的特征和性質,取決于影響群落演替的外部環境因子和內在生物的遺傳特性及其相互作用狀況。
由于內外部生態因子存在著邊緣性和交錯性、分異性和多元性,流域生態系統也存在著氣候頂級群落、土壤頂級群落、地形頂級群落和動物頂級群落等不同形態。在流域和濕地生態修復的過程中,不僅要關注地帶性頂級穩定群落,還要關注受制于局部環境條件的非地帶性頂級群落。由于局部地形(如陽坡和陰坡)產生一種具有特色的植被,這類植被發展的頂級群落稱為地形頂極群落。這是一種非地帶性的頂級群落,也具有相當的穩定性。例如,伊春河流域的原始森林植物群落是紅松闊葉林,它是該區的地帶性頂極群落。除此之外,該流域還分布著受制于局部環境條件的非地帶性頂極群落,如水濕地的落葉松林,窄溝谷兩岸的云、冷杉林和亞高山云、冷杉林等。
針對流域和濕地生態系統的修復,要對生物多樣性、頂級穩定群落、生態過程和結構、區域演變歷史、可持續的社會實踐進行生態整合性恢復和管理,調整、配置和優化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使其盡可能恢復到頂級穩定群落。恢復和重建的原則包括自然法則、社會經濟法則和景觀法則。自然法則是生態修復的基本原則,必須遵循頂級穩定群落的演化規律;社會經濟法則是后盾和支柱,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生態修復的可能性、水平和深度;景觀法則一方面要求生態修復要能夠提供更美的視覺效果,給人們以美的享受,另一方面還要求生態修復能夠提供和諧共生的空間異質性生態系統。在流域和濕地生態修復時,維持當地物種的多樣性,塑造多樣性的頂級穩定群落,維持生產力并保持自然界為人類服務的功能,是需要始終堅持的一項設計原則。
四、采用多種修復模式相融合
流域和濕地生態系統是一個多層次、多樣性和多元化的異質性系統。嚴格說來,沒有任何兩個流域或兩塊濕地,其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是一致的。從這個意義上說,流域和濕地生態系統的修復,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模式。大量研究和實踐表明,采用多種修復模式相融合,才能實現生態系統的預期目標。丹江流域的生態修復模式,就是根據丹江流域的地形地勢、氣候等空間分異情況,采取循環型生態農業模式、淤地壩工程模式、退耕還林模式、生態移民模式等多種修復模式相融合。在地下水水位不高、常年處于洪水線以上的灘地采用林-農修復模式;在沿江區的釘螺滋生地,采用林-農-牧-漁修復模式;對于海拔高于800米的山地或立地條件差、坡度大于25度的山坡,采用退耕還林還草修復模式;在需要特別保護水源地的區域,實行生態移民修復模式(劉建林等,2012)。洞庭湖流域濕地的生態修復,針對湖泊濕地、河流濕地、沼澤濕地、人工濕地等不同性質的濕地類型,采用水文修復、水環境修復、生境修復、生物資源恢復等不同組合模式,取得了預期的修復效果。以該項目的洞庭湖丁字堤———君山后湖沼澤濕地候鳥食源補給地修復為例,首先采用水文和水環境修復,采用地形改造方式,優化水系流動路線,構建合理的水位梯度;在此基礎上恢復多樣的功能性濕地植被群落,沉水植物達5種以上,洲灘植物達4種以上,為冬候鳥提供必要的食物和棲息環境,將生境修復和生物資源恢復同步推進(鄧正苗等,2018)。對于流域和濕地生態修復,不僅需要多種工程模式相融合,還需要將工程模式和非工程模式相結合,才能取得預期效果。比如,教育+法規+生物措施+工程措施,生態移民+勞務輸出+養殖+沼氣+種植。在非工程模式中,流域或濕地的綜合管理機制、生態水量調控機制、生態補償機制、生態監控機制、生態考核機制、資金籌措機制等,有時比工程模式更具有決定性的影響。
流域和濕地綜合整治規劃設計
一、流域和濕地綜合整治規劃
流域綜合整治的規劃設計,要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管結合,因地制宜,綜合治理”的原則,堅持工程措施、林草措施和耕作措施相結合,建立綜合防治體系和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流域綜合整治規劃是一種涉及多學科、多部門、多層次和多因素的系統工程,需要運用系統工程方法,建立系統工程模型,通過計算機處理,提出多種優化方案,作為科學決策的依據。在綜合整治規劃過程中,防洪、水質、生態景觀也是3個需要特別關注的重大問題。在人口稠密、農業墾殖度高、江河湖泊集中、降雨充沛的區域,洪水是流域和濕地生態系統受損的重要因素。某些橋梁存在嚴重的阻水問題,下游河段行洪面積過小缺乏過流能力的問題,缺少護砌河段岸坡出現滑塌和水土流失嚴重的問題,河道堆土填土堵塞以及截污管線不合理布置影響河道行洪的問題等,極易造成洪澇災害發生,都需要納入綜合整治規劃的范疇。
二、流域和濕地綜合整治設計
流域綜合整治的工程措施設計,內容極其廣泛,措施種類也極其繁多。主要包括水土流失防治工程設計、水源涵養保護工程設計、水環境修復工程設計、水文修復工程設計、生境恢復工程設計、生物再生工程設計等。各類工程措施的規劃設計,要重視發揮系統整體的作用,將長遠利益和近期利益相結合,使各種措施彼此取長補短,減輕單項措施的承擔能力和規劃設計標準,降低全流域總的工程量和投資,促進生態系統整體平衡。在涉及大面積農田的流域,其綜合整治設計需要將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設計、灌區高效節水改造設計、河道綜合整治工程設計、河道防護林建設工程設計、清潔流域建設工程設計、凈化工程生態建設設計、水源涵養工程設計、水源地保護工程設計、地下水采壓工程設計、地下水回補工程設計等密切結合,建成完善的水資源配置系統,提供系統的綜合整治和生態修復設計方案。
更多相關信息 還可關注中鐵城際公眾號矩陣 掃一掃下方二維碼即可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