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資訊
園林設計中植物間距問題的探討
著重介紹了園林設計中確定樹木間距應遵循的原則和縮小設計效果與栽植效果差別的途徑,探討了地被植物、植籬的設計間距問題。
【關鍵詞】園林植物;種植設計;植物間距;設計效果;栽植效果
園林植物種植設計是指在園林環境中進行植物景觀的營造,即按照植物生態學原理、園林藝術構圖和環境保護要求,進行合理配置,創造各種優美、實用的園林空間環境,以充分發揮園林的綜合功能和作用。隨著生態設計在園林中的廣泛應用,園林植物種植設計已成為園林環境建設中的首要工作,而植物景觀也成為現代園林與戶外空間中的主導景觀之一。園林設計師在繪制植物種植平面圖時,植物間距的確定非常重要,無論從視覺上還是經濟上,它都將對整個園林設計的效果產生重大影響。
1確定樹木間距應遵循的原則
確定樹木栽植間距應強調科學性與藝術性的統一。間距過小,會加劇競爭,影響個體生長和發育,同時也會降低經濟性;間距過大,則又可能影響植物的景觀效果,同時也會降低生態與使用功能。因此,在確定樹木組合的栽植距離時,應充分考慮如下原則。
1.1滿足樹木空間劃分的要求
開闊疏朗的樹林空間,根據整體空間的大小,可自由確定植物間距,在滿足空間透景線的前提下,使植物有充分自由生長的空間。較郁閉的植物空間,以相臨兩樹的樹冠連接為好,其間距大小依不同樹種生長穩定時期的最大冠幅為準。要創造較開闊的林下空間,以滿足濃蔭環境下的集體活動的需要,可選擇分枝點高的大喬木,間距控制在6~15 m不等;封閉的植物空間則小一些,如設置座椅處間距3 m左右即可。
1.2滿足樹木使用功能與空間組合的要求
1.2.1樹列。樹列是指按一定距離,沿直線(或曲線)縱向排列種植的園林樹木景觀。設計的株距取決于樹種特性、環境功能和造景要求,一般喬木間距3~8m,灌木1~5 m,灌木與灌木近距離列植時以彼此留有空隙為準。
1.2.2行道樹。行道樹是指按一定間距列植于道路兩側或分車綠帶上的喬木景觀。其間距大小依據所選的樹木類型和設計之初的苗木規格而定。一般為5m,高大喬木也可為6~8 m,總的原則是以成年后樹冠能形成較好的郁閉效果為準。
1.2.3疏林草地。疏林草地是疏林與草地相結合的園林景觀。樹木間距一般為10~20 m,以不小于成年樹樹冠直徑為準,林間需留出較多的空地,形成草坪或草地。
1.2.4防護林帶。防護林帶多應用于周邊環境、路邊、河濱等地。一般選用1~2種樹木,郁閉度較高,多采用/品0字形種植。株距依樹種特性而定,一般1~6m。樹冠較窄的小喬木株距較小,樹冠開展的高大喬木則株距較大??傊詷淠境赡旰髽涔谀芙唤訛闇?。
1.3滿足樹木生物學特性的要求
不同樹種生長速度不同,如銀杏屬于慢生樹種,在相當長時期內都不能形成有效冠幅,所以設計時株距控制在3~4 m即可,而法桐等速生樹種,株距可設計為6~8m,甚至更大;不同樹種其成年冠幅差異很大,栽植時要考慮樹種穩定時期的最大冠幅;還需考慮植物的喜光、耐陰、耐寒、耐旱等生長習性,使之不相互妨礙正常的生長發育,如櫻花的樹干最怕灼熱,間距宜小,可以相互遮蔭,而桃花喜陽,間距宜大些,附近不能有大樹妨礙其生長。另外,樹木可通過共生、拮抗等生物現象相互影響,設計時要充分考慮此因素從而控制合理的植物間距。如豆科植物以及羅漢松、木麻黃、楊梅等樹木的根瘤有利于其他植物的生長,間距應適當縮小,而將蘋果種在胡桃樹附近則蘋果會受到胡桃葉分泌物的毒害,故應保持較大的間距。
1.4滿足景觀的要求
按照不同組合方式配置樹木時應力求自然協調、有疏有密、有遠有近。通過植物間距的控制,豐富植物景觀層次;根據園林中對景、障景、透景等設計手法的需要,來確定植物間距,達到整體的和諧;考慮不同類型植物的高低、大小、色彩和形態特征,求得與環境的協調。
1.5注意經濟效益與經濟承受能力
在植物種植設計之初,就要考慮經濟因素,通過控制植物的疏密程度來控制植物造價水平,節約植物材料,減少植物的后期養護成本,充分發揮每一株樹木的價值。當經濟預算較寬松時,考慮適當密植,從而能在較短時間內達到比較好的生態效益與景觀效果。名貴的或觀賞價值很高的樹種,應配置于樹叢的邊緣或游人可就近欣賞的顯著位置,以充分發揮其觀賞價值。
2樹木間距參考數據
根據以上原則,園林植物空間的樹木間距可以參考表1。
3設計效果與栽植效果
從自然的植物群落來看,穩定的植物景觀中的植株間距與植物的最大生長尺寸或成年尺寸有關。在園林設計中,從景觀效果與功能角度來看,都要求喬灌木能盡快形成設計效果,地被植物能盡快覆蓋裸露的地面,以縮短園林景觀形成的時間。植物是有生命的園林景觀要素,在園林工程完成之初,設計效果與栽植效果肯定會存在較大差別。在園林植物種植設計過程中,主要通過以下3方面來解決此問題:
3.1選用大苗木來縮短植物生長達到成年樹冠的時間
選用大苗木,種植后的效果與圖面設計的效果相差不大。但是,由于我國苗圃建設起步較晚,而近年來園林建設步伐很快,市場上大苗木奇缺,因此實際操作有相當難度。而大樹移栽無論從生態上還是經濟上來說都是弊大于利,不應該提倡。
3.2在經濟允許的情況下,先將植物栽植得相對密一些,以后按照設計方案逐漸間伐疏。例如,在植物種植平面圖上,標記出若干年后需要移去的樹木,也可以根據種植后若干年植物的生長情況、景觀效果加以調整,移去部分樹木,使留下的樹木有充分的生長空間。但是,目前我國的園林建設投入有限,在設計中必須精打細算,而且此種設計會加大后期養護管理的難度。
3.3合理地搭配和選擇樹種
例如,種植設計中考慮增加速生樹種的比例,通過速生、中生、慢生樹種的結合,逐漸過度到相對穩定的植物景觀,這就要求設計者對園林植物材料有較細致的了解,以及在設計中對植物間距的嚴格控制。
4地被植物、植籬樹木栽植間距
4.1地被植物栽植間距
近年來,地被植物在園林中得到廣泛應用,每年都有很多優良的新品種在推廣。在園林設計中,地被植物的栽植數量主要通過栽植密度來計算,而栽植密度通過植物間距與栽植方式來確定。地被植物由于具有生長快、周期短等特點,植物間距主要按照苗木現有冠幅而定,從而使其能盡快覆蓋裸露的地面。常見的栽植方式有/品0字形與矩形2種,而/品0字形栽植能更有效地利用空間,因此更能達到綠化的效果,所以設計上提倡/品0字形栽植方式。
4.2植籬樹木栽植間距
植籬是指由同一種樹木(多為灌木)作近距離密集列植成籬狀的樹木景觀。植籬依據高度不同可分為矮籬、中籬、高籬、樹墻等。矮籬和樹墻的植物間距可分別參照地被植物與樹木的株距的確定原則;中籬的設計高度在50~120cm,寬度一般為40~100cm,種植1~2列籬體植物,籬體較寬時采用雙列交叉式種植,株距一般控制在30~50cm,行距30~40cm;高籬的設計高度在120~150cm,寬度一般60~120cm,種植1~2列樹木,雙列交叉式種植,株距一般為50~70cm,行距40~60cm。
5小結
在園林植物的種植設計中,植物間距的合理控制非常關鍵,它將直接影響設計意圖的表達以及工程完工后的實際效果。但是,由于園林植物種類繁多,生物學特性以及形態特征千差萬別,尤其是我國幅員遼闊,氣候多樣,同種植物在不同地區的生長差異明顯,再加上設計需同時考慮植物的生物學特征、景觀要求、功能要求、經濟效益等諸多因素,所以這就要求設計人員在設計具體的工程項目時,根據立意要求,因樹而異,因地制宜,有所側重,從而創造出科學性與藝術性高度統一的園林植物景觀。
【關鍵詞】園林植物;種植設計;植物間距;設計效果;栽植效果
園林植物種植設計是指在園林環境中進行植物景觀的營造,即按照植物生態學原理、園林藝術構圖和環境保護要求,進行合理配置,創造各種優美、實用的園林空間環境,以充分發揮園林的綜合功能和作用。隨著生態設計在園林中的廣泛應用,園林植物種植設計已成為園林環境建設中的首要工作,而植物景觀也成為現代園林與戶外空間中的主導景觀之一。園林設計師在繪制植物種植平面圖時,植物間距的確定非常重要,無論從視覺上還是經濟上,它都將對整個園林設計的效果產生重大影響。
1確定樹木間距應遵循的原則
確定樹木栽植間距應強調科學性與藝術性的統一。間距過小,會加劇競爭,影響個體生長和發育,同時也會降低經濟性;間距過大,則又可能影響植物的景觀效果,同時也會降低生態與使用功能。因此,在確定樹木組合的栽植距離時,應充分考慮如下原則。
1.1滿足樹木空間劃分的要求
開闊疏朗的樹林空間,根據整體空間的大小,可自由確定植物間距,在滿足空間透景線的前提下,使植物有充分自由生長的空間。較郁閉的植物空間,以相臨兩樹的樹冠連接為好,其間距大小依不同樹種生長穩定時期的最大冠幅為準。要創造較開闊的林下空間,以滿足濃蔭環境下的集體活動的需要,可選擇分枝點高的大喬木,間距控制在6~15 m不等;封閉的植物空間則小一些,如設置座椅處間距3 m左右即可。
1.2滿足樹木使用功能與空間組合的要求
1.2.1樹列。樹列是指按一定距離,沿直線(或曲線)縱向排列種植的園林樹木景觀。設計的株距取決于樹種特性、環境功能和造景要求,一般喬木間距3~8m,灌木1~5 m,灌木與灌木近距離列植時以彼此留有空隙為準。
1.2.2行道樹。行道樹是指按一定間距列植于道路兩側或分車綠帶上的喬木景觀。其間距大小依據所選的樹木類型和設計之初的苗木規格而定。一般為5m,高大喬木也可為6~8 m,總的原則是以成年后樹冠能形成較好的郁閉效果為準。
1.2.3疏林草地。疏林草地是疏林與草地相結合的園林景觀。樹木間距一般為10~20 m,以不小于成年樹樹冠直徑為準,林間需留出較多的空地,形成草坪或草地。
1.2.4防護林帶。防護林帶多應用于周邊環境、路邊、河濱等地。一般選用1~2種樹木,郁閉度較高,多采用/品0字形種植。株距依樹種特性而定,一般1~6m。樹冠較窄的小喬木株距較小,樹冠開展的高大喬木則株距較大??傊詷淠境赡旰髽涔谀芙唤訛闇?。
1.3滿足樹木生物學特性的要求
不同樹種生長速度不同,如銀杏屬于慢生樹種,在相當長時期內都不能形成有效冠幅,所以設計時株距控制在3~4 m即可,而法桐等速生樹種,株距可設計為6~8m,甚至更大;不同樹種其成年冠幅差異很大,栽植時要考慮樹種穩定時期的最大冠幅;還需考慮植物的喜光、耐陰、耐寒、耐旱等生長習性,使之不相互妨礙正常的生長發育,如櫻花的樹干最怕灼熱,間距宜小,可以相互遮蔭,而桃花喜陽,間距宜大些,附近不能有大樹妨礙其生長。另外,樹木可通過共生、拮抗等生物現象相互影響,設計時要充分考慮此因素從而控制合理的植物間距。如豆科植物以及羅漢松、木麻黃、楊梅等樹木的根瘤有利于其他植物的生長,間距應適當縮小,而將蘋果種在胡桃樹附近則蘋果會受到胡桃葉分泌物的毒害,故應保持較大的間距。
1.4滿足景觀的要求
按照不同組合方式配置樹木時應力求自然協調、有疏有密、有遠有近。通過植物間距的控制,豐富植物景觀層次;根據園林中對景、障景、透景等設計手法的需要,來確定植物間距,達到整體的和諧;考慮不同類型植物的高低、大小、色彩和形態特征,求得與環境的協調。
1.5注意經濟效益與經濟承受能力
在植物種植設計之初,就要考慮經濟因素,通過控制植物的疏密程度來控制植物造價水平,節約植物材料,減少植物的后期養護成本,充分發揮每一株樹木的價值。當經濟預算較寬松時,考慮適當密植,從而能在較短時間內達到比較好的生態效益與景觀效果。名貴的或觀賞價值很高的樹種,應配置于樹叢的邊緣或游人可就近欣賞的顯著位置,以充分發揮其觀賞價值。
2樹木間距參考數據
根據以上原則,園林植物空間的樹木間距可以參考表1。
3設計效果與栽植效果
從自然的植物群落來看,穩定的植物景觀中的植株間距與植物的最大生長尺寸或成年尺寸有關。在園林設計中,從景觀效果與功能角度來看,都要求喬灌木能盡快形成設計效果,地被植物能盡快覆蓋裸露的地面,以縮短園林景觀形成的時間。植物是有生命的園林景觀要素,在園林工程完成之初,設計效果與栽植效果肯定會存在較大差別。在園林植物種植設計過程中,主要通過以下3方面來解決此問題:
3.1選用大苗木來縮短植物生長達到成年樹冠的時間
選用大苗木,種植后的效果與圖面設計的效果相差不大。但是,由于我國苗圃建設起步較晚,而近年來園林建設步伐很快,市場上大苗木奇缺,因此實際操作有相當難度。而大樹移栽無論從生態上還是經濟上來說都是弊大于利,不應該提倡。
3.2在經濟允許的情況下,先將植物栽植得相對密一些,以后按照設計方案逐漸間伐疏。例如,在植物種植平面圖上,標記出若干年后需要移去的樹木,也可以根據種植后若干年植物的生長情況、景觀效果加以調整,移去部分樹木,使留下的樹木有充分的生長空間。但是,目前我國的園林建設投入有限,在設計中必須精打細算,而且此種設計會加大后期養護管理的難度。
3.3合理地搭配和選擇樹種
例如,種植設計中考慮增加速生樹種的比例,通過速生、中生、慢生樹種的結合,逐漸過度到相對穩定的植物景觀,這就要求設計者對園林植物材料有較細致的了解,以及在設計中對植物間距的嚴格控制。
4地被植物、植籬樹木栽植間距
4.1地被植物栽植間距
近年來,地被植物在園林中得到廣泛應用,每年都有很多優良的新品種在推廣。在園林設計中,地被植物的栽植數量主要通過栽植密度來計算,而栽植密度通過植物間距與栽植方式來確定。地被植物由于具有生長快、周期短等特點,植物間距主要按照苗木現有冠幅而定,從而使其能盡快覆蓋裸露的地面。常見的栽植方式有/品0字形與矩形2種,而/品0字形栽植能更有效地利用空間,因此更能達到綠化的效果,所以設計上提倡/品0字形栽植方式。
4.2植籬樹木栽植間距
植籬是指由同一種樹木(多為灌木)作近距離密集列植成籬狀的樹木景觀。植籬依據高度不同可分為矮籬、中籬、高籬、樹墻等。矮籬和樹墻的植物間距可分別參照地被植物與樹木的株距的確定原則;中籬的設計高度在50~120cm,寬度一般為40~100cm,種植1~2列籬體植物,籬體較寬時采用雙列交叉式種植,株距一般控制在30~50cm,行距30~40cm;高籬的設計高度在120~150cm,寬度一般60~120cm,種植1~2列樹木,雙列交叉式種植,株距一般為50~70cm,行距40~60cm。
5小結
在園林植物的種植設計中,植物間距的合理控制非常關鍵,它將直接影響設計意圖的表達以及工程完工后的實際效果。但是,由于園林植物種類繁多,生物學特性以及形態特征千差萬別,尤其是我國幅員遼闊,氣候多樣,同種植物在不同地區的生長差異明顯,再加上設計需同時考慮植物的生物學特征、景觀要求、功能要求、經濟效益等諸多因素,所以這就要求設計人員在設計具體的工程項目時,根據立意要求,因樹而異,因地制宜,有所側重,從而創造出科學性與藝術性高度統一的園林植物景觀。
更多相關信息 還可關注中鐵城際公眾號矩陣 掃一掃下方二維碼即可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