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資訊
陜西出臺《關于印發省關中平原城市群發展規劃》
近日,陜西省出臺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陜西省〈關中平原城市群發展規劃〉實施方案》,提出建設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國家級城市群,明確了建設西安國家中心城市的主要任務,并提出了打造“三中心兩高地一樞紐”。
具體通知如下:
各設區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門、各直屬機構:
《陜西省〈關中平原城市群發展規劃〉實施方案》已經省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
陜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2018年12月3日
陜西省《關中平原城市群發展規劃》實施方案
關中平原城市群以西安為核心,橫跨陜西、山西、甘肅三省,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和古絲綢之路起點,在國家現代化建設大局和全方位開放格局中具有獨特戰略地位。經國務院批復同意,《國家發展改革委住房城鄉建設部關于印發〈關中平原城市群發展規劃〉的通知》(發改規劃〔2018〕220號)(以下簡稱《規劃》)的發布,標志著關中平原城市群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這是我省加快新時代追趕超越、落實“五新”戰略、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大機遇。為貫徹落實《規劃》,加快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國家級城市群,特制定本方案。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認真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推進“五新”戰略實施,以深度融入“一帶一路”建設為統領,以創新驅動發展、軍民融合發展為動力,以延續中華文脈、體現中國元素的風貌塑造為特色,以發展樞紐經濟、門戶經濟、流動經濟為引領,著力打造內陸改革開放新高地,推動關中平原城市群高質量發展,輻射帶動陜北、陜南發展,提升對西北地區發展的核心引領作用和向西開放的戰略支撐作用,建設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國家級城市群。
(二)主要目標。
到2035年,城市群質量得到實質性提升,西安國家中心城市和功能完備的城鎮體系全面建成,寶雞、咸陽、銅川、渭南、商洛、楊凌、韓城等城市輻射帶動能力持續增強,中小城市和特色鎮加快發育;創新型產業體系和基礎設施支撐體系日趨健全,科技成果轉化能力顯著增強,連通城市群內外的多層次交通運輸網絡全面形成,生態安全格局全面建立;對內對外開放新格局有效構建,向西開放戰略支點作用進一步顯現;一體化發展體制機制不斷完善,建成經濟充滿活力、生活品質優良、生態環境優美、彰顯中華文化、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國家級城市群。
(三)基本原則。
——堅持目標導向。緊緊圍繞《規劃》提出的總體定位和目標,以基礎設施建設為先導,以重大產業項目為支撐,分階段落實各項任務,多措并舉,確保《規劃》落到實處。
——堅持改革創新。把改革創新貫穿于關中平原城市群建設的全過程,充分釋放改革紅利、激活創新動力,加快新舊動能轉換,增強區域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能力。
——堅持區域聯動。健全協同發展機制,加強與山西、甘肅兩省城市間合作,建立各類資源開放和共享平臺,完善利益共享機制,推進關中平原城市群12市2區優勢互補、聯動發展。
——堅持統籌協調。全面加強省級層面在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產業分工協作、生態環保聯防聯控、體制機制協同創新等重要領域的統籌協調,大力推進城市群一體化建設。
二、主要任務
(一)建設西安國家中心城市。
強化大西安龍頭引領作用,全面提升綜合服務、產業集聚、文化高地、科技創新、國際交往等功能,“多軸線、多中心、多組團”推進城市建設,加快西咸、富閻一體化進程,培育發展大西安都市圈,建設代表國家形象、帶動大關中、引領大西北、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國家中心城市。
1.建設西部地區重要的經濟中心。以硬科技為主攻方向,重點推動新能源汽車、電子信息、航空航天、高端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藥等重點領域的智能化改造,設立硬科技產業發展基金和風險投資基金。建設國家增材制造、分子醫學轉化、陶瓷基復合材料、光電子超導材料、鋁鎂合金材料等創新平臺。積極開展西安—西咸新區云計算服務創新試點示范,加快推進落地的知名電商區域總部建設。支持國家級開發區和發展水平較高的省級開發區代管托管其他開發區,實現一體化發展。充分利用國內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推廣“兩國雙園”國際產業合作新模式。(西安市政府、咸陽市政府、西咸新區管委會等負責)
2.打造對外交往中心。加快西安浐灞領事館區建設,爭取“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西安設立領事館、簽證中心。強化絲綢之路工商領導人峰會、絲綢之路經濟帶城市合作圓桌會、全球硬科技創新大會、世界西商大會等載體功能,全方位、深層次推動國際國內交流交往。對標杭州G20峰會,高標準、高起點加快推進西安絲綢之路國際會展中心等大型場館建設,積極申辦2021年“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持續優化軟環境,積極引進世界500強企業,吸引各類國際組織地區總部和分支機構落戶西安。積極用好外交外事資源,深化國際友城合作。充分發揮絲綢之路農商銀行聯盟作用,著力打造“絲綢之路金融品牌”。支持陜汽集團等骨干企業和長安銀行、秦農銀行、西安銀行等地方性金融機構向絲綢之路沿線布局。(西安市政府、省發展改革委、省委外事辦、省商務廳、省地方金融監管局、人民銀行西安分行、陜西銀保監局等負責)
3.形成絲綢之路科創中心。對標北京懷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等,吸引海內外頂尖實驗室、研究所入駐西安。進一步完善“戶籍新政”,出臺海外高層次領軍人才醫療、住房、子女就學等一攬子解決方案,吸引高層次人才定居西安。引導產業鏈骨干企業與高校院所開展聯合攻關,突破產業發展核心關鍵技術和共性技術。支持中國科學院西安科學園、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陜西空天動力研究院、陜西半導體先導技術中心等一批創新平臺建設。制定西安市軍工大型設備設施開放共享目錄和管理辦法,利用西安科技資源大市場進行開放共享試點。〔西安市政府、省科技廳、省委軍民融合辦(省國防科工辦)、省發展改革委等負責〕
4.建設絲綢之路文化高地。推進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加強遺產保護利用的國際間交流合作,打造歷史文化和特色文化街區,講好西安故事,建設東亞文化之都。借鑒國際一流博物館建設標準,改造提升現有博物館,建設“絲綢之路之光”聯合博物館等,打造“博物館之城”。全面有序開放公共圖書館資源,建立便捷的流通借閱平臺,打造書香之城。開展系列名家文化講壇,復興一批知名度高的西安老牌文化品牌,營造城市現代文化氛圍。建設西安文化產業創投中心、文創產業智庫,探索文化金融市場的西安模式,健全要素支撐體系,形成以影視傳媒、創意設計、動漫游戲等為支撐的文化創意產業體系。深化與熱點地區合作,推動成立“一帶一路”國際旅游聯盟,共同制定行動準則,建設陜西(西安)國際旅游樞紐。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等先進技術,建立“一帶一路”旅游資源信息數據庫。(西安市政府、省文化和旅游廳、省發展改革委、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文物局等負責)
5.打造內陸開放新高地。以制度創新為核心,把自貿試驗區建設成為新時代改革開放的新高地。探索國際鐵路聯運和海鐵聯運“一單制”,爭取將中歐班列(西安)納入“安智貿”計劃。建設運營好中國(西安)跨境貿易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綜合保稅區,探索飛機租賃保稅試點,積極申報綜合口岸試驗區。深化與美、歐、日、韓等國在高新技術領域、與新加坡及港澳臺地區在現代服務業領域的合作。進一步擴大外商投資市場準入和對外開放范圍,全面實施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外資管理制度,開展提升企業跨境貿易和投資便利化行動。推進陜西電子口岸和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建設,推動口岸通關一體化建設。逐步提升西安陸港、空港、海關特殊監管區、口岸等四大平臺功能,加快形成“三港三網”聯動發展格局。依托航空樞紐和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集聚發展航空運輸業、高端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建設西安臨空經濟示范區。(西安市政府、省發展改革委、省商務廳、省委外事辦、西安海關等負責)
6.建設國家綜合交通樞紐。加快發展“樞紐聯通、洲際覆蓋、特色鮮明、量質并舉”的國際航線網絡,盡快開通西安至馬德里、洛杉磯等世界主要城市的直航航線,到2020年國際航線數量達到100條,打造面向“一帶一路”的西安國際航空樞紐。在西安咸陽國際機場探索實行部分國家人員144小時過境免簽政策。推進西安火車站改擴建工程,加快建設西安城際南環線等,規劃建設西安東站、新西安南站等綜合客運樞紐。加快西安地鐵5號、6號、9號和1號線二期建設,啟動大西安城市軌道交通新一輪建設規劃報批工作,盡快開工西安地鐵8號、14號和1號線三期等。推進西安外環高速公路(南段)、京昆高速澇峪口至蒲城段等高速公路建設。加快與西咸新區交通融合發展,加強富平和閻良的交通聯系與路網布局,強化與周邊城市互聯互通。完善公鐵聯運功能,建設運營新筑鐵路綜合物流中心,推動中歐班列加密頻次和擴展區域,向西加強國際班列干線網絡建設,向東常態化開行聯通青島港等港口的“五定”班列,向南主動融入中新互聯互通南向通道,形成面向歐亞的國際陸路物流樞紐。加快開展中國—中亞跨境路纜建設,搭建絲綢之路經濟帶綜合信息服務平臺,建設暢通全球的信息樞紐。(西安市政府、省交通運輸廳、省發展改革委、省委網信辦、省通信管理局、省公安廳、中鐵西安局集團等負責)
(二)優化城市群空間格局和規模結構。
進一步優化關中平原城市群規模等級和結構,促進大中小城市優勢互補與協同發展,加快培育發展軸帶和增長極點,形成“單核帶多極”的發展格局,提高各類空間發展效能。
7.構建“一圈一軸三帶”的空間格局。“一圈”即大西安都市圈,合理調整行政區劃,理順開發區職能,完善閻良、臨潼、興平等外圍組團功能,推動西咸一體化發展,支持西銅、西渭、西商融合互補發展,打造帶動西北、服務國家、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現代化都市圈。充分發揮西咸新區作為國家創新城市發展方式試驗區的綜合功能,深化代管托管,實施城市發展理念、城市規劃布局等“十大創新行動”,推進新型城鎮化、開放型經濟等國家試點任務深入開展,建設“大西安新中心”。“一軸”即隴海—連霍主軸,強化西安樞紐地位和寶雞、渭南、楊凌等聚集吸附能力,加強各沿線城市分工協作,形成現代化產業和城鎮帶,向西連接甘肅、青海、新疆等省區和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地區),向東加強與中原地區和沿海地區聯系,提升陸海雙向開放水平,強化對新亞歐大陸橋國際經濟走廊戰略支撐作用。“三帶”即包茂、京昆、福銀三大發展帶,促進銅川融入大西安都市圈,帶動延安、漢中、榆林、安康等地發展,引導商洛等節點城市綠色發展,形成包茂聯通西南西北、京昆對接京津冀、福銀對接長江經濟帶和寧夏等省區的發展格局。(各有關市政府、楊凌示范區管委會、西咸新區管委會、省發展改革委、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民政廳等負責)
8.做大做強重要節點城市。深化“一市一策”,編制好新一輪省域城鎮體系規劃,進一步增強銅川、渭南、商洛、韓城、楊凌等城市綜合承載能力,擴大人口規模,提升綜合服務功能和管理水平,增加對城市群發展的支撐作用。支持寶雞建成關中平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推進各市依托各自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和科教人才優勢,優化先進裝備制造、高新技術、現代農業、現代服務業等產業布局。加強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強化經濟協作,推動楊凌—武功—周至、韓城—合陽—黃龍一體化發展,加強彬州—旬邑—長武—涇川、韓城—河津—萬榮跨區域協同發展,打造次區域增長極。(各有關市政府、楊凌示范區管委會、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發展改革委等負責)
9.培育發展新增長極。落實好關于加快縣域經濟發展和城鎮建設的若干意見,結合縣域資源稟賦,發展特色主導產業,加快縣域工業集中區和產業園區建設,大幅提升縣域工業化水平。支持依托國家(省)級園(開發)區或大型企業集團對縣域產業園區實施托管運營。提升興平、華陰、彬州等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發展水平,增強人口聚集能力。積極推進行政區劃調整,加快具備條件的縣有序設市改區,增加中小城市數量。持續推進沿黃生態城鎮帶規劃建設,統籌移民搬遷、產業園區、風景名勝區等項目建設,帶動區域脫貧攻堅。用好省縣域經濟發展和城鎮建設專項資金,發揮省新型城鎮化發展基金作用,創新縣域城鎮化投融資機制。(各有關市政府,省發展改革委、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財政廳、省民政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等負責)
10.加快發展特色小(城)鎮。加大對蔡家坡、莊里等小城市培育試點支持力度,深入推進經濟發達鎮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推動特大鎮擴權賦能和設市工作。持續推進省級重點示范鎮和文化旅游名鎮建設,打造縣域副中心和宜居宜游特色鎮。積極穩妥推進特色小鎮建設,按照“產業支撐、企業主體、政府引導”的思路,重點在科技創新、文化旅游、新興產業、現代農業等方面打造一批富有地域特色和創新力強的特色小鎮。(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省自然資源廳、省生態環境廳、省民政廳、省委編辦、省文化和旅游廳等負責)
11.促進鄉村振興與城鄉融合。貫徹落實關于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意見,抓好特色產業設施化推進、現代農業要素聚集、產業扶貧精準脫貧攻堅等“七大行動”,編制好陜西省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規劃。依托楊凌示范區農業科教優勢,推進特色現代農業建設,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支持大荔縣、藍田縣開展國家試點。推動農村基礎設施提檔升級,推進新一輪農村電網改造升級,加快“氣化農村”“寬帶鄉村”等工程,推進產業路、旅游路等道路建設,提升道路橋梁安全防護能力和服務保障水平。持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推進“廁所革命”,完善污水治理設施及運行機制,加強生活垃圾分類收集,大力提升農村建筑風貌,促進鄉村旅游發展提質升級,建設綠色生態村莊。促進城鄉要素自由流動、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積極探索構建城鄉統一的土地管理制度、就業管理制度、社會保障制度和公共服務體系、社會治理體系。推進農村綜合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權”分置制度,加快推進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和宅基地使用權確權登記發證工作,開展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集體成員身份認證,實施“三變”改革千村試點行動。根據國家農村三項土地制度改革要求,系統總結推廣西安市高陵區農村土地征收、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經驗。(省農業農村廳、省發展改革委、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交通運輸廳、省自然資源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民政廳、省電力公司、省地電公司等負責)
(三)強化創新驅動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
深入推進關中協同創新發展,依托重大工程、重大專項培育新支柱產業,有效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構建富有競爭力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支撐城市群高質量發展。
12.深化關中協同創新。整合關中地區企業、高校、院所創新資源,圍繞能源化工、高端裝備制造、航空航天、新一代信息技術等產業,集聚科技資源,加強技術攻關,在重點產業創新和關鍵技術創新上形成突破。扎實推進西安市全面創新改革試驗、西安高新區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西咸新區和楊凌“雙創”示范基地等國家創新試點示范建設。推廣高新區“托管”“飛地”和離岸孵化模式,推進共建產業園區、公共技術服務平臺、檢測檢驗平臺等,促進各地高新區之間形成鏈條互補、協作配套、集群發展格局。精準推廣“一院一所”模式,加大科技金融結合和創新力度,鼓勵構建“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創業孵化鏈條。推動西安科技資源共享,支持關中更多市縣區加快科技資源統籌分中心建設。進一步加強創新人才隊伍建設,構建有效的引才用才機制,厚植關中地區人才優勢。(省科技廳、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關中各市及商洛市政府、楊凌示范區管委會、西咸新區管委會等負責)
13.推進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支持西安創建國家軍民融合創新示范區,推進航空產業基地、航天產業基地、兵器工業基地、富閻新區、電子信息產業園、臨空經濟示范區等軍民融合產業園區建設,打造以大西安為中心、橫貫關中平原的軍民融合產業帶。圍繞大型飛機、航空發動機、載人航天、月球探測等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做大做強航空航天、兵器工業、軍工電子、汽車制造等優勢產業。加快軍品配套體系建設,搭建“軍工+”平臺,進一步吸引扶持高校、企業和地方科研院所參與科研生產與協作配套。推動中央駐陜科研院所、大中型企業的創新資源與我省重大產業需求有效對接,爭取央屬國防軍工企業在陜設立區域總部、布局總體設計系統、建設總裝生產線。完善軍民協同創新體系,依托陜西軍民融合公共服務平臺、中國軍工人才網、軍民融合創新研究院、空天動力創新聯盟、西安科技大市場等,加快搭建軍地需求及技術信息互通、高端人才引進、科研設備共享等平臺。推動軍民資源共享共建,選擇一批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軍工重大實驗設施等,在做好保密工作前提下開放共用,推進共建軍民兩用中試基地和研究中心。加快軍工科研院所事轉企改革,鼓勵軍工企業引進社會資本進行股份制改造。建立軍民融合屬地化統計體系,推進軍民標準體系融合,鼓勵軍工單位和民口單位聯合制定軍民通用標準。用好陜西軍民融合產業投資基金,支持有條件的民資配套企業上市融資或發行債券。〔省委軍民融合辦(省國防科工辦)、西安市政府、省教育廳、省科技廳、省統計局、省地方金融監管局、陜西證監局等負責〕
14.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優化。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落實“中國制造2025”陜西實施意見,加快打造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物醫藥等一批先進產業集群。以工業強基、增強制造業核心競爭力等重大專項為牽引,推進工業轉型升級。實施大型精密高速數控機床、先進軌道交通裝備、高溫合金材料等重大產業化工程,加快20個產業鏈協作配套。推進比亞迪、吉利、開沃、寶能、雷丁等汽車項目,打造300萬輛汽車工程,形成以西安為中心,寶雞、咸陽為兩翼汽車及零部件配套產業布局。加快推進三星閃存芯片二期、中興研發生產基地二期、愛生無人機產業化基地、8?6代液晶面板等項目建設,培育新的增長點。引導省內骨干企業提升優化制造服務平臺,大力建設智能工廠和數字化車間,推行眾包生產、網絡化制造等方式。加快運用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新裝備,改造傳統產業,促進有色冶金、建筑建材、食品加工、紡織輕工等產業創新發展,全面提升產品附加值。(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發展改革委等負責)
15.提高現代服務業發展水平。實施現代服務業創新發展三年行動計劃,積極培育新興服務業平臺,廣泛開展放心消費創建活動,加快發展健康養老、文化休閑等消費服務。支持西安、寶雞建設國家電子商務示范城市,銅川建設中醫藥發展示范區。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積極推廣陜鼓模式,支持工業企業從單一產品制造商向系統解決方案提供商和系統服務商轉變。發揮關中地區金融資源富集優勢,抓好直接融資、區域性股權市場和金融綜合服務三大平臺建設,加快發展普惠金融,不斷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效率和水平。培育壯大數字經濟,實施信息惠民、數字內容、服務外包等數字工程。推進文化旅游資源整合、項目結合、產業融合,增加優質文化旅游產品和服務供給。推動服務業跨界融合和業態創新,發展分享經濟、體驗經濟等。(省發展改革委、省商務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文化和旅游廳、省民政廳、省地方金融監管局等負責)
16.積極承接國際國內產業轉移。抓住“一帶一路”建設、東部地區產業梯度轉移等機遇,依托西北市場空間和資源要素優勢,深度融入全國產業分工體系,加快融入全球分工體系。積極承接汽車、裝備制造、電子信息、生物醫藥、食品加工、紡織等產業轉移,打造以西安為核心,其他城市分工協作的產業轉移示范區。強化承接產業轉移管理服務,推動制定統一的承接產業轉移政策,建立以“一站式服務”為核心的政府公共服務平臺,引導產業有序轉移。積極探索“總部+基地”、“研發+生產”、稅收分成等“飛地”經濟模式,深化與京津冀、長三角、成渝等地區的互動協作發展,推進共建產業合作示范區,引導龍頭企業入園發展,通過委托管理、投資合作等,探索產業轉移和區域合作新路徑。(省發展改革委、省商務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等負責)
17.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制定支持楊凌示范區進一步加快發展的意見,發揮楊凌在農業科技創新、技術研發推廣等方面的輻射帶動作用,加強干旱半干旱地區農業科技自主創新、集成創新與推廣應用。聚力發展以千億級蘋果為代表的果業、以千億級奶山羊為代表的畜牧業、以千億級棚室栽培為代表的設施農業,因地制宜做優做強區域特色產業,形成“3+X”農業特色產業體系,不斷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推進“三品一標”認證和標準化生產,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全程監管,支持商洛鞏固國家農產品質量市創建成果。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識和品牌計劃,打造蘋果、獼猴桃、肉牛、食用菌、花椒等地理標志品牌。完善農村電子商務和物流配送體系,加快發展觀光農業、體驗農業、休閑農業,拓展農業多種功能,促進農民增收。(省農業農村廳、省自然資源廳、省發展改革委等負責)
(四)加快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建設。
統籌協調推進城市群交通、信息、水利、能源等重大基礎設施網絡建設,構建智能、綠色、高效的現代基礎設施體系,進一步提升發展支撐能力。
18.構建綜合交通運輸網絡。積極優化調整交通運輸結構,加快打造陸空一體、多式聯運的立體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加快構建城市群“四縱四橫”對外運輸大通道,推進西安—銀川、西安—延安—榆林、西安—武漢、西安—安康—重慶等高速鐵路建設,形成以西安為中心,網絡發達、快速便捷的“米”字型高速鐵路網,實現3小時到達周邊省會、4-6小時到達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的目標。推進西平二線、寶漢巴鐵路、西安貨運樞紐第二雙線、寶雞至中衛鐵路擴能、慶陽至黃陵鐵路等項目規劃建設工作,進一步增強連接西南西北地區的運輸能力。加快西安北—機場、西安—法門寺等城際鐵路項目建設,盡快啟動關中城市群城際鐵路網第二輪規劃建設,爭取將韓城—臨汾、西安—潼關等城際鐵路項目納入。繼續完善全省高速公路網絡,增強骨干通道、客運樞紐、物流中心的快速銜接和集散。(省發展改革委、省交通運輸廳、中鐵西安局集團等負責)
19.強化綜合交通樞紐功能。以西安咸陽國際機場、北客站和國際港務區為依托,加快將西安打造為服務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建立機場用地規劃保護機制,加快啟動西安咸陽國際機場三期擴建工程,推進西安國際航空樞紐建設,與全球主要國際樞紐機場和中東歐地區樞紐機場互通互聯,形成五大洲航線網絡主骨架和中東歐特色航空中轉體系,通達五大洲主要政治經濟區域,“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覆蓋率達到30%以上。啟動寶雞、華山等支線機場建設,加密布局通用機場,形成“干支結合、運通互補”的機場體系。建設寶雞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推進渭南、銅川、商洛區域性交通樞紐建設。推進西安港、西咸空港等綜合貨運樞紐建設,加快西咸快遞分撥中心、寶雞陽平等一批物流園區項目實施。積極引導運輸組織模式創新,促進樞紐場站一體化建設、運輸裝備標準化改造、多式聯運一體化組織,推動將更多公路貨運尤其是中長距離公路貨運轉向鐵路運輸。〔省發展改革委、省交通運輸廳、中鐵西安局集團、西部機場集團和各相關市(區)政府(管委會)等負責〕
20.打造高速共享安全的信息網絡。開展5G規模組網建設,加快實施“一網一池”大數據公共基礎設施,依托秦云工程,實現省內各類數據資源的互聯互通。加快推進電子政務內外網建設,搭建基于云計算的政務數據中心和創新服務公共平臺,完善人口、空間地理信息資源和城市公共數據等基礎數據庫,推進政務信息資源共享和公共信息資源開放。加大物聯網技術在城市基礎設施、國土資源、江河湖泊管理等領域的推廣應用力度,建設“泛在關中”“智慧關中”。加快建設西安國際互聯網數據專用通道,推動西安、寶雞、咸陽、渭南等智慧城市建設,率先實現光纖網絡、無線網絡全覆蓋,建設信息惠民試點城市。健全城際協同應急通信預案體系和通報預警機制,提升信息基礎設施的可靠性和抗災性。完善西安國家重要數據災備中心功能,建設聯合異地災備數據基地。〔省委網信辦、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電子政務辦、省通信管理局和各相關市(區)政府(管委會)等負責〕
21.提升水資源保障能力。加強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加快推進引漢濟渭、涇河東莊水庫等骨干水源工程。加強應急備用水庫建設,構建互聯互通、多水源互濟的供水保障體系。加快實施寶雞峽、涇惠渠等大中型灌溉區節水改造。提高工業用水循環利用率,普遍推行生活節水,促進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劃定水功能區限制納污紅線,全面推行河長制、湖長制。強化渭河生態區建設,系統整治涇河、灞河等河流湖泊,維護河道生態基流,修復湖泊、濕地生態環境,加強蓄洪利用,努力實現“水潤三秦、水美三秦、水富三秦”。(省水利廳、省生態環境廳等負責)
22.提高能源保障水平。大力推進骨干電源、西電東送基地、堅強電網工程、可再生能源等建設,加快渭南熱電、渭南和銅川光伏領跑者基地等項目實施,盡快建成750KV陜北—關中第二輸電通道、關中環網二回路,完善天然氣應急儲備調峰設施,全面提高城市群能源保障水平。實施骨干網架升級換代,提高城鄉配電網的智能化和可靠性,建設靈活可靠的關中城市群智能電網。加快推進煤炭產業結構調整和優質煤炭產能建設。繼續推進“氣化關中”,完善關中區域供氣管網體系。推進天然氣分布式能源和電能替代等項目建設。(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燃氣集團、省電力公司等負責)
(五)加強生態環境保護聯防聯控。
認真汲取教訓,鞏固專項整治成果,舉一反三建立長效機制,持之以恒有效地加強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優化生態功能區建設,強力推進大氣污染治理,系統推進生態保護與修復,不斷提升關中地區發展的空間承載能力。
23.強化重要生態功能區建設。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歷次重要批示指示精神,鞏固秦嶺北麓西安境內違規建別墅問題專項整治成果,完善法律法規和政策體系,健全網格化管理和常態化聯合執法機制,用最嚴格制度保護秦嶺生態環境,實現動態監管全覆蓋、違規行為零容忍,筑牢秦嶺這一國家重要生態安全屏障。建設渭河生態防護景觀林帶、關中田園生態景觀區、百萬畝濕地等,貫通中部渭河沿岸生態帶,構建以渭北臺塬、渭河和涇河沿岸為主體的生態廊道。持續推進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還草、三北防護林等重大生態工程。深入推進大熊貓國家公園秦嶺區體制改革試點,啟動秦嶺、黃河國家公園創建工作。2020年底前,完成生態保護紅線勘界定標工作,基本建立紅線管控制度,依托國家監管平臺嚴格落實管控要求。(省發展改革委、省林業局、省生態環境廳、省水利廳、省自然資源廳等負責)
24.系統推進生態保護修復。以秦巴山地及渭北等區域為重點,科學實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實施秦嶺北麓水生態修復規劃,系統整治并修復湖泊、濕地、蓄滯洪區等生態功能重要區域,加快昆明池、渼陂湖、鹵陽湖等湖庫恢復。編制實施關中水系規劃,加強渭河、涇河等水系治理,開展渭河等重要河流水流產權確權工作,恢復“八水繞長安”盛景,形成多源互補、調控自如的水系聯通格局。加強飲用水水源地土壤環境保護,實施農用地土壤環境分級分類管理,探索耕地輪作休耕制度,加大農業面源污染、重金屬污染治理力度,實施化肥農藥零增長行動,促進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省水利廳、省林業局、省生態環境廳、省農業農村廳等負責)
25.強力推進鐵腕治霾。扎實推進汾渭平原大氣污染綜合治理,發揮協作小組作用,加強區域聯防聯控,增強省際協調聯動。健全城市群各市聯動一體的應急響應體系,加強重污染天氣預報預警能力建設,提升重污染天氣應對水平。認真落實“鐵腕治霾”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方案(2018-2020年),推進“減煤、控車、抑塵、治源、禁燃、增綠”六策并舉。加快調整能源結構,構建清潔高效能源體系。切實減少煤炭消費,積極深入推進散煤治理,統籌“煤改氣”、“煤改電”、生物質能和地熱能利用等清潔能源替代措施。加大對“散亂污”企業的治理力度,大力淘汰關停環保、能耗、安全不達標的30萬千瓦以下燃煤機組,推動實施鋼鐵等行業超低排放改造,推進工業污染源全面達標排放。加強高排放機動車污染治理,繼續加大黃標車和老舊車淘汰力度,嚴格執行冬防期間“禁土令”,加強對重點行業揮發性有機物、城市夜市、露天燒烤、農村秸稈焚燒以及低速載貨柴油汽車治理力度。(省生態環境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公安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發展改革委等負責)
26.推動城市綠色發展。全面實施園林城市和森林城市建設,支持西咸新區、西安浐灞生態區建設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推行綠色、循環、低碳的生產生活方式,積極開展能源和水資源、建設用地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實施工業能效趕超行動,加強高耗能行業能耗管控,在重點耗能行業全面推行能效對標,推動煤炭、電力、水泥、煤化工等行業的能源利用效率和資源消耗指標達到國內先進水平。繼續推進商洛等國家循環經濟示范城市建設,推動銅川董家河等循環經濟園區改造升級,依托咸陽城市礦產示范基地、韓城資源循環利用基地等,促進資源再生利用企業集聚。大力推廣城市綠色建筑,積極發展綠色交通,實施新能源汽車推廣計劃。采用新科技創新城市垃圾處理方式,推進生活垃圾分類配套項目建設。完善城鎮污水、污泥、再生水管網建設,推進雨污分流和老舊管網改造,促進污水處理提質增效。建設好城市群生態節點,大幅度增加城市立體綠化空間。支持銅川資源型城市轉型升級示范城市建設,推進彬長旬、蒲白、澄合等資源型地區轉型發展。(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生態環境廳、省自然資源廳、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交通運輸廳等負責)
27.建立跨區域環保聯防聯治機制。建立健全環境監管網格體系,推進區域統一規劃、統一標準、統一監測、統一防治,加強環境污染跨區域聯合執法。落實環境保護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實施屬地監管、行業監管,落實企業主體責任,對各類生態環境違法行為嚴肅查處。建立重大危險源早期預控機制,強化危險廢物環境風險防控,嚴厲打擊涉危險廢物環境違法行為。規劃布局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加大對涉重金屬企業監督檢查力度。嚴格控制流域污染物排放總量及強度,加強有毒有害水污染物排放環境風險管控。加強環境噪聲管理,劃分城市聲環境功能區,提升聲環境質量。(省生態環境廳等負責)
(六)深化開放合作。
深度參與“一帶一路”建設,主動融入全球經濟體系,大力發展樞紐經濟、門戶經濟、流動經濟,促進人流、物流、能量流、信息流、資金流在陜西匯聚融合,著力打造陸空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對外開放新格局。
28.建設高水平中國(陜西)自由貿易試驗區。積極爭取國家賦予我省自貿試驗區更大的改革自主權,制定支持自貿試驗區深化改革創新和擴大開放的政策措施。全面推行“證照分離”和政務服務平臺建設,再梳理下放一批行政審批事項,推動全面取消省級涉企行政性收費,建立自貿試驗區營商環境評價監測體系。大力推進跨境投資、貿易人民幣計價結算,加快融資租賃、商業保理改革創新步伐。大力推進口岸配套設施建設,加快國際貿易“單一窗口”推廣應用,推進區域通關一體化,促進國際換裝和多式聯運有機銜接。加大自貿試驗區對外宣傳力度,加強與西北地區務實合作,舉辦“中國(陜西)自由貿易試驗區發展論壇”。〔省商務廳(省自貿辦)、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省交通運輸廳、人民銀行西安分行、西安海關等負責〕
29.構建“一帶一路”五大中心。進一步完善西安空港綜合交通中心、新筑鐵路綜合物流中心等通道設施,建設無縫銜接的現代化交通體系,著力打造交通商貿物流中心。加快建設中韓、中俄、中哈等國際合作產業園區,支持省內優勢企業創新合作方式,重點在建筑、鐵路、公路和電力等領域開拓境外市場,鼓勵開展綠地投資、跨國并購、聯合投資,支持企業建設境外研發中心、生產基地和銷售網絡,著力打造國際產能合作中心。持續推進國際科技合作平臺建設,加快國際技術成果轉移轉化,深化國際培訓教育合作,加快建設國際漢唐學院、中國書法學院等,提升絲綢之路大學聯盟、“一帶一路”職教聯盟影響力,著力打造科技教育中心。深入挖掘陜西世界級、國家級文化遺產內涵,加強與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合作交流,打造“絲綢之路起點”旅游品牌,加快建設絲綢之路起點旅游走廊、秦嶺人文生態旅游度假圈、黃河旅游帶和紅色旅游系列景區“四大旅游高地”,著力打造國際文化旅游中心。引進金磚開發銀行、國際復興銀行、亞洲開發銀行等國際開發機構來陜西設立分支機構或代表處,著力打造絲綢之路經濟帶能源交易和結算平臺,推動開展離岸金融業務,搭建“一帶一路”國際金融網絡信息服務平臺,著力打造絲綢之路金融中心。(省發展改革委、省商務廳、省國資委、省委外事辦、省交通運輸廳、省教育廳、省科技廳、省文物局、省文化和旅游廳、中鐵西安局集團、省地方金融監管局、西安市政府、人民銀行西安分行、陜西銀保監局、陜西證監局等負責)
30.深化區域交流合作。推動各城市間資源整合、產業耦合,促進生產要素在關中平原城市群有序流動和優化配置。積極對接中原城市群、成渝城市群、長江中游城市群、呼包鄂榆城市群、山西中部城市群等,建立聯動發展機制。加強與東部地區在技術研發、公共服務、投資等領域合作,強化與天津港、青島港、連云港港等東部重要港口合作,輻射帶動秦巴山、六盤山等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以及陜甘寧、川陜革命老區脫貧致富。大力推動晉陜豫黃河金三角一體化,承接長三角、珠三角地區產業轉移,形成協同發展、互利共贏的新局面。(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發展改革委、省商務廳、省扶貧辦等負責)
31.進一步提升國際合作水平。支持省內大型企業建設境外經貿合作區,推動建設中哈愛菊農產品加工園、吉爾吉斯斯坦中大工業園等園區,打造“一帶一路”示范項目,支持建筑企業積極參與沿線國家建設。支持省內重點優勢企業建設境外研發中心、生產基地和銷售網絡,提高企業在全球配置資源能力。積極培育外貿綜合服務企業,支持在哈薩克斯坦、保加利亞、德國、匈牙利等設立“海外倉”和國際營銷服務網點,在重點邊境口岸設立陜西品牌展示中心。探索在航空公司、機場等民航領域開展國際合作,積極申辦世界航線大會。爭取國家“南南合作”基金援外項目,帶動我省機械設備出口和勞務輸出。充分利用絲綢之路國際博覽會、歐亞經濟論壇、楊凌農高會、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絲綢之路國際旅游博覽會等具有重大國際影響力的論壇展會,提升陜西影響力。加快楊凌現代農業國際合作中心建設,挖掘旱作農業國際培訓基地和民間組織潛力,擴大援外培訓規模。(省發展改革委、省委外事辦、省商務廳、省國資委、省文化和旅游廳、省農業農村廳、楊凌示范區管委會等負責)
(七)積極推動文化繁榮。
挖掘秦嶺黃河、周秦漢唐等具有中國元素的自然歷史資源,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創新,提升中華文化的魅力和國際影響力。
32.推動文化傳承創新。注重運用現代理念、現代手段、現代方式,推介好“文學陜軍”“西部影視”“陜西戲劇”“宗教文化”“長安畫派”等陜西對外文化交流的“名片”。深入挖掘歷史、生態、紅色、宗教、民俗等文化資源內涵,采用多元手段進行“資源活化”,打造我省具有世界影響力的文化標識。搜集整理關中地區歷史名人資源,復制推廣華清池《長恨歌》實景演繹模式,講好“陜西故事”。加強城市設計工作,體現歷史記憶、文化傳承和地域元素,塑造城市風貌,創新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方式,更好地延續中華文脈。積極與西亞、中亞、歐洲各國開展文學、藝術、影視、廣播電視、出版印刷等現代文化領域的交流合作,策劃組建省絲綢之路國際文化貿易中心,建設中亞教育培訓基地。積極推進文化和旅游資源屬地化管理。(省文化和旅游廳、省文物局、省委宣傳部、省廣電局、省商務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等負責)
33.打造世界級旅游目的地。實施國際一流文化旅游中心建設、國家全域旅游示范省創建、旅游改革創新、品質立游強旅、旅游形象提升“五大工程”。加大法門寺、華山、太白山乾陵等景區綜合開發力度,支持大荔縣、銅川耀州區等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工作。創新發展休閑游、度假游、鄉村游、自駕游、研學游等豐富多彩的旅游產品。推動體育旅游發展,支持西安、咸陽、渭南、銅川等市建設“全運會”場館,打造知名賽事。大力發展“互聯網+旅游”,推廣省智慧旅游綜合平臺、黃河流域大數據中心等智慧旅游相關技術應用,抓好游客集散咨詢等服務平臺建設。推動與甘肅、寧夏、新疆等省(區)以及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和地區聯合打造國際精品旅游線路。擴大“了解中國從陜西開始”“絲綢之路起點、兵馬俑的故鄉”旅游品牌知名度,創新周秦漢唐、宗教文化、秦嶺山水等文化、自然遺產的展現形式,全力打造國際范、中國風、陜西味的著名國際旅游目的地。(省文化和旅游廳、省文物局、省體育局等負責)
34.實施文化重大工程。持續推進省圖書館新館、西安碑林博物館、陜西歷史博物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陜西考古博物館等重大文化工程建設,統籌建設文化活動室、書香三秦、社區博物館等設施,打通公共文化服務“最后一公里”。推進秦始皇陵、漢唐帝陵等大遺址考古和保護工作,與絲綢之路沿線國家聯合開展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和交流互鑒。推廣陜西秦腔、國風·秦韻等文化藝術品牌。加快西安中央文化商務區、歐亞文化博物館群、絲綢之路國際文化藝術中心、西部國際圖書城等項目進度,推進秦兵馬俑文化景區等建設。加快文化保稅區建設,促進文化產品和服務出口。發揮陜西文化產業投資基金和陜西旅游產業基金的撬動作用,拓寬文化旅游產業投融資渠道,鼓勵建立“全產業鏈”金融服務體系。(省文化和旅游廳、省文物局、省地方金融監管局、省廣電局、省發展改革委、西安海關等負責)
(八)強化公共服務共享。
加強地區間教育、科技資源共享,逐步擴大城鄉醫保異地結算范圍,以公共服務資源的合理配置和自由流動為核心,逐步實現公共服務共建共享。
35.深化教育科技交流合作。推進高校“四個一流”建設,強化辦學特色和內涵提升,支持西安交通大學、西北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等省內高校與山西、甘肅高校開展聯合共建,建立更廣泛的大學聯盟,推進優質教育資源區域共享。推動學分互認、師資互聘,共建重點學科、專業、實訓基地和實驗室,開展重大課題聯合攻關、技術聯合開發。搭建城市群數字教育資源服務體系,形成線上線下有機結合的網絡化泛在學習新模式。加強教育國際合作交流,推進面向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教育培訓基地建設,共建開放包容的國際性創新創業基地,吸引外籍高層次人才、優秀來華留學生來陜工作。深化科技交流合作,發展跨地區的知識產權交易中介服務,鼓勵聯合培育技術聯盟、孵化器等創新組織,探索聯合建設技術研發中心、成果推廣示范基地和合作園區。(省教育廳、省科技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等負責)
36.加強醫療衛生合作。完善醫療服務體系建設,推進區域優質醫療資源、醫療科研資源共享。加強城市群醫療機構間的交流合作,促進人員培訓交流,鼓勵高水平醫學專家跨區域執業。推動醫療衛生信息化建設,完善城市群區域人口健康信息平臺建設,實現公共衛生、計劃生育、醫療服務、醫療保障、藥品供應、綜合管理等業務應用系統互聯互通和業務協同。深化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全面落實分級診療制度,通過建立多種形式的醫療聯合體,提高優質醫療資源的可及性和醫療服務整體效率。(省衛生健康委、省民政廳、省醫保局、省市場監管局等負責)
37.推動社會保障一體化。推動“互聯網+”社保模式,建立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信息網絡,逐步實現社會保障“一卡通”。建立完善城鎮職工、城鄉居民社會保險參保繳費、關系轉移、待遇核發、檔案管理等跨地區轉移接續機制。完善區域內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擴大基本醫保異地就醫結算覆蓋面,建立跨省域社會救助信息系統。建設統一的基礎信息數據庫,整合各類社保數據,實現人員、單位、管理機構及參保業務信息集中共享,形成一體化信息化應用支撐體系。(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醫保局、省民政廳等負責)
38.創新公共事務協同治理體制。共建食品安全、災害防治和安全生產等保障體系。建立多層次、多維度、跨區域、跨部門的應急聯動與協作機制,進一步強化各專項應急指揮部、各有關部門之間的信息溝通與應急協作。重點完善現場處置機制,特別是應對巨災的現場指揮與協調機制。建立重大傳染病疫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防控聯動機制。建立社會綜合治理聯動機制,有效打擊跨省市犯罪活動。加強城鄉公共消防等防災減災基礎設施及裝備建設,加快發展專業滅火救援隊伍,提高各類災害事故應對處置能力。(省公安廳、省應急廳、省市場監管局、省衛生健康委、省民政廳等負責)
三、組織實施
39.加強組織領導。省政府建立省推動落實《關中平原城市群發展規劃》領導小組,組長由常務副省長擔任,副組長由分管副省長和西安市市長擔任,成員由省級相關部門以及關中相關市(區)政府(管委會)主要負責同志組成,定期研究《規劃》實施過程中的重大戰略、重大問題、重大改革和重大項目。省級部門圍繞《方案》確定的目標任務和實施情況,研究細化具體工作內容,明確工作時間、責任和階段性目標,積極開展督促檢查和跟蹤分析,協調城市群建設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推動各項任務有效落地。關中平原各有關市政府和楊凌示范區、西咸新區管委會作為《規劃》的實施主體,要切實加強組織領導,落實責任分工,將各項目標任務作為推進區域協調發展的重大事項,分解落實到年度計劃和各項具體發展政策措施中。加強與山西、甘肅兩省對接,建立省際會商機制。爭取由國家發展改革委、住房城鄉建設部牽頭,陜西、山西、甘肅省參加,成立國家層面的《規劃》實施聯席會議制度。(省發展改革委、省住房城鄉建設廳、關中各市及商洛市政府、楊凌示范區管委會、西咸新區管委會等負責)
40.健全協同發展機制。圍繞區域合作、產業發展、科教融合、基礎設施聯通、生態環境共治、文化旅游合作、“一帶一路”共建等領域,共同推進《西安宣言》實施。支持西安市發揮國家中心城市龍頭引領作用,通過城市聯盟、市長圓桌會議、市長論壇、戰略協議等形式,暢通城市群內部協作機制,實現互利共贏。探索籌建以社會資本為主導、市場化運作的關中平原城市群一體化發展基金,重點支持跨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生態聯防聯治、重大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等。依托高等院校、社會智庫、科研院所等,建立關中平原城市群空間規劃實驗室等專項科研平臺,為城市群協同一體發展提供理論和技術支撐。建立城市群生態保護協同機制,重點推進秦嶺、黃河及渭河一體保護治理,加大生物多樣性保護、水源涵養投入力度,推動生態受益地區對生態保護地區的橫向補償。建立成本共擔和利益共享機制,推動跨地區重大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和生態環境建設項目成本共擔。推動交通、通訊、水利等基礎設施共建共享,實行公共交通智能“一卡通”。建立統一的科技資源開放共享平臺,推動科技創新政策一體化。(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省交通運輸廳、省水利廳、省生態環境廳、省科技廳、關中各市及商洛市政府、楊凌示范區管委會、西咸新區管委會等負責)
41.落實重點工作。根據職責分別制定相關專項實施方案,形成1+N實施方案體系:西安市負責制定西安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實施方案;西安市、咸陽市、西咸新區負責制定臨空經濟示范區實施方案;省委軍民融合辦負責制定軍民融合創新高地實施方案;省文化和旅游廳負責制定建設國際一流文化旅游中心實施方案;國家開發銀行陜西省分行負責制定城市群發展系統性融資方案;省發展改革委負責收集整理并督促實施城市群發展近期重點建設項目。(西安市政府、咸陽市政府、西咸新區管委會、省委軍民融合辦、省文化和旅游廳、國家開發銀行陜西省分行、省發展改革委等負責)
42.實施重大項目。聯合山西、甘肅兩省,圍繞交通、資源環境、信息、市場、公共服務、產業等重點合作領域,擇優篩選建立城市群重大項目庫。加強建設資金落實與項目的銜接協調,對入庫項目實行分級管理,進行跟蹤調度,實時溝通協調,加強監督指導,確保項目分階段推進實施,爭取一批重大項目納入國家規劃,保障合作的持續穩定開展。(省發展改革委、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交通運輸廳、省生態環境廳、省自然資源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財政廳等負責)
更多相關信息 還可關注中鐵城際公眾號矩陣 掃一掃下方二維碼即可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