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資訊
《沈陽城市更新專項總體規劃(2021—2035)》發布
2020年12月,住建部、遼寧省政府簽署共建城市更新先導區合作框架協議,由此遼寧成為全國唯一部省共建城市更新先導區省份。2021年11月,沈陽獲批成為全國第一批城市更新試點城市。2022年6月15日,沈陽市自然資源局副局長李瑩在市政府新聞發布廳對外發布《沈陽城市更新專項總體規劃(2021—2035)》(以下簡稱更新規劃)。
探索有機更新模式明確總體目標
李瑩指出,當前沈陽城市進入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時期,由大規模增量建設轉為存量提質改造和增量結構調整并重,亟待探索漸進式、可持續的有機更新模式,促進城市開發建設方式轉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推進建設方式從規模擴張向品質內涵轉型、治理模式從行政管控向多元共治轉型、發展動力從投資驅動向綠色智慧范式轉型。
更新規劃銜接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總體城市設計、35個城市核心發展板塊設計、科創空間規劃等規劃,劃定重點更新、一般更新與儲備更新三類更新片區。其中,重點更新片區為動能轉換主載體,是對全市產生結構性影響的核心功能區;一般更新片區為民生提質主載體,包括老舊小區、老舊廠房及倉儲物流集中地區,以及更新實施需統籌的地區;儲備更新片區為城市戰略轉型主載體,實施城市更新的工作時機不易確定,但對完善城市結構和提升城市功能具有重大作用。
更新規劃明確總體目標:至2025年,以物質空間環境改善為主,全面落實省部共建城市更新先導區實施方案;至2030年,以核心競爭要素培育為主,不斷提升城市宜業宜居吸引力;至2035年,全面建成高品質生活、高質量發展、高水平治理的現代化經濟社會發展體系,率先實現雙碳目標,實現從工業文明時代優秀生向生態文明時代模范生的歷史轉型,成為以歷史、紅色、工業三大文化為特色,五型經濟為驅動,文商旅創深度融合發展的大都市圈核心功能區為支撐的城市更新典范。
同時規劃從社會民生、產業經濟、人文魅力、綠色生態、韌性智慧五大系統入手,踐行“兩鄰”理念、更新低效空間、傳承文化根脈、留白留璞增綠、完善基礎設施五項策略,制定老舊管網、老舊小區、街路更新、老舊廠區、老舊商圈、停緩建項目、閑置樓宇、歷史文化名城、工業文化遺存、紅色文化、以水潤城、以綠蔭城、以園美城、海綿城市、智慧城市、精細化管理等N項任務。
推進片區更新實施工作六步走
城市更新片區劃定以后將如何進行實施?對此,李瑩指出,沈陽將借鑒北京、廣州、成都、長沙等城市經驗,結合近年來沈陽城市更新實踐典型案例,建立從前期策劃到項目落地的全周期鏈條,推進片區更新實施工作六步走。
深化體檢找問題。以大數據分析、問卷調研、專家訪談等多種形式,洞察更新片區總體趨勢、空間資源、特色稟賦,把脈城市更新片區的優勢和問題癥結。
多元協商謀共識。問計于民,問需于民,針對原住民、商戶、駐地企業等開展多種形式調研和訪談,弄清“房前屋后事”,明確更新的迫切需求意愿。
規劃設計塑場景。把握片區特征,明確更新目標和更新方式,塑造高質量發展的“空間形態、經濟業態、文化活態、環境生態”,塑造產城融合、賞心悅目的空間場景。
項目包裝尋資金。系統排查各類可更新資源,注重清單化、項目化、工程化推進,深入謀劃項目,以國資平臺為主體,積極吸納社會資本參與城市更新,積極爭取各級專項資金,理順投融資渠道和盈利點。
五大行動落更新。本著地下基礎設施先行、公共服務設施先行、旗艦項目先行的原則,圍繞“社會民生、產業振興、人文魅力、綠色城市、韌性智慧”五方面,對老舊小區、老舊廠房、老舊商圈、閑置樓宇、公園綠地等空間實施具體城市更新行動。
良性運營求共贏。以市沈陽晚報場主體推進城市更新良性運營,發揮不同利益群體的作用,創新居民共治共管新模式,健全管理制度,營造“與鄰為善、以鄰為伴”的良好氛圍。
明確重點實施五類更新行動
李瑩同時指出,更新規劃疊合各區、各部門策劃的更新片區及項目需求,與老舊小區、城中村改造等規劃相統籌,明確重點實施五類更新行動。
實施民生保障行動。全面落實“一拆五改三增加”,貫徹與鄰為善、以鄰為伴“兩鄰”理念,有序改造全市1723個老舊小區,建設20個完整社區示范工程,打造“兩鄰”社會示范區。
實施產業經濟振興行動。以改造老舊廠區、老舊商圈和盤活閑置樓宇、停緩建項目、發展五型經濟為重點,包括原沈陽紅梅味精廠、沈陽重型機械廠、沈陽冶金機械廠、東貿庫等老舊廠房轉型升級與活力營造;中街、太原街等老字號商圈改造提升;存量攻堅、停緩建等項目盤活利用。
實施人文魅力彰顯行動。以打造文化創新體驗區、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利用文物和歷史建筑,包括沈陽方城、中山路、鐵西工人村、老北市等歷史文化空間更新利用,中國工業博物館片區改造提升,中共滿洲省委紀念館擴建、九一八歷史博物館環境提升、抗美援朝烈士陵園改擴建等紅色文化品牌工程。
實施綠色生態優化行動。構建“水網互通互聯、引水中水雙源、東西南北互濟”的生態水網體系,實現渾河、蒲河、北沙河水系貫通,建設千里濱水慢道;以綠蔭城,開展國土綠化提升行動。
實施韌性智慧支撐行動。包括建設城市安全風險綜合監測預警平臺;完善“一張網、一張圖、一個平臺”自然資源信息化支撐體系;推進城市標準化、設計化、法治化、網格化、社會化、智能化的城市精細化管理體系建設。
告別“大拆大建”明確精細化“留、改、拆”
之前舊城改造中常存在“大拆大建”的情況,對此李瑩表示,與過去舊城改造中的大拆大建不同,新發展格局下的城市更新行動將城市作為有機生命體,采用系統、漸進、可持續的更新方式。明確了“小微更新(留)、綜合改造(改)、拆舊建新(拆)”三類更新實施方式,體現“空間形態、經濟業態、環境生態、文化活態”四態合一的建設理念,建構“社會民生、產業振興、人文魅力、綠色生態、韌性智慧”五大系統。
以“留”為主的小微更新,主要針對具有歷史人文魅力和現狀建筑質量情況較好的空間對象展開,基本不改變建筑主體結構和風貌特色,采用繡花功夫延續文脈;以“改”為主的綜合改造,主要針對老舊小區、老舊商區、老舊廠區、閑置樓宇等開展,提升文化內涵、升級功能業態、實施局部改造、優化建筑容量;以“建”為主的拆舊建新,主要針對沒有保留價值的低效工業區、棚戶區等現有土地功能不適應城市發展需要的空間開展,完善城市功能、提升產業能級、塑造特色風貌。
同時,更新倡導“微循環、微綠化、微滲透、微調控”等發展理念,促進產業低碳轉型、建設低碳節能社區、優化生態循環系統、建設綠色基礎設施,將低碳理念貫穿城市更新全過程。
沈陽晚報、沈報全媒體主任記者 王彩麗
更多相關信息 還可關注中鐵城際公眾號矩陣 掃一掃下方二維碼即可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