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資訊
貴陽貴安發布“兩城一帶”融合發展規劃
中國質量新聞網訊 近日,據貴安開投官微消息,貴陽市貴安新區發布“兩城一帶”融合發展規劃。
據了解,為貫徹實施“強省會”五年行動,推進貴陽貴安高質量融合發展,實現區域產業格局優化、功能升級,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規劃從花溪大學城、清鎮職教城現有科教相關產業發展優勢出發,推動“兩城一帶”產學研一體化協同發展,構建區域協同發展共同體。為實現“兩城”科教資源融入和促進貴陽貴安產業發展、貴陽向東、貴安向西雙向互動融合的城市發展策略、東西雙向協同融合、南北兩城聯動共享,規劃范圍選取花溪大學城、清鎮職教城、金華、馬場、湖潮、石板、黨武、燕樓、麥坪、久安、金竹等貴陽貴安結合部融合發展重點的區域,總面積1036平方公里。
>>城市機遇背景
新機遇
把握國家戰略機遇,積極響應國發2號文政策。探索融合片區創新山地生態系統保護利用模式,建立健全用途管制規則;加快推進“東數西算”工程,布局建設主數據中心和備份數據中心,建設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絡國家樞紐節點,打造面向全國的算力保障基地;支持貴安新區深化改革創新,培育和發揮體制機制優勢;推進職業教育擴容提質,推動職業院校與技工院校融合發展,支持建設本科層次職業學校。
把握全球創新趨勢,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全球科技創新變革加速,各國戰略意在搶占未來科學技術制高點。國家《2021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等文件也指出增強科技創新能力,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創新強國。省市層面上,為打造強省會,推進貴陽貴安融合發展,支持創新要素聚集。貴陽貴安融合發展重點發展區域,是貴陽貴安實現創新發展引領,高質量實施創新驅動戰略的先行區。
創建支撐產業發展新空間,當好貴陽貴安融合發展的“橋頭堡”。2021年11月,胡忠雄書記到融合片區調研提出要強產業促發展,統籌推進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旅游產業化。切實把貴陽貴安融合發展重點區域產業發展空間支撐起來,當好貴陽貴安融合發展的“橋頭堡”。
省市層面
貴陽市形成“一心三核多組團,山水林城相融合”的城市空間新格局,貴安清鎮作為三核之一,以創新為引領的跨越發展新高地,重點發展數據中心、軟件服務、電子信息、智能裝備等領域。
根據強省會及開發區高質量發展要求,貴陽貴安從生態城市、產業城市、韌性城市、海綿城市、智慧城市等方面深化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編制相關工作。在產業城市中,融合片區位于“西部、南部產業聚集區”與“貴安新區產業聚集區”的重點銜接區域,是未來五年貴陽貴安產業發展、用地拓展、空間優化的重中之重。
“兩城一帶”區域涵蓋觀山湖現代產業制造園、大數據科創城、貴安綜保區、高端裝備制造園等產業區及阿哈湖、天河潭、紅楓湖等自然生態斑塊,環城快鐵的建設將帶動區域產業、生態旅游等方面的流動,加快實現貴陽貴安融合發展。
>>現狀基礎研究
產業現狀
現狀工業類型主要包含電子信息制造、新能源汽車、先進裝備制造等多個領域,2020年工業總產值達到265.79億元。石板商貿物流園與清鎮物流城發展較好,2020年總產值約250億元。貴陽貴安在建及投入運行數據中心共17個,規劃區域內聚集了中國電信(3.750, -0.03, -0.79%)云計算貴州信息園、中國移動(64.430, -1.07, -1.63%)數據中心等數據中心,數字產業集聚成勢。
人才現狀
目前清鎮職教城已入駐院校19所,其中16所已辦學招生,2所在建,1所已清退,入駐師生約14萬人,2020年畢業生約4.2萬人。近期預計新入駐3所學校,待學校全部辦學招生,在校生約20萬人,每年畢業生預計達到6.5萬人。
目前花溪大學城已入駐院校10所,均已辦學招生,入駐師生約16萬人,2020年畢業生約3.2萬人。根據省政府政策及“一校一址”要求,各院校擴招后規模在校生約22萬人,每年畢業生預計達到4.8萬人。
通過數據分析“兩城”在省內、市內及融合片區就近就業率,發現大學城畢業生近5年就業率穩定在90%上下,省內及市內就業的比例逐年下降,就近就業率均不足3%。職教城畢業生近5年就業率穩定在95%以上,省內就業率在60%-70%,市內就業率在10%左右,就近就業率均不足5%。
科研現狀
大學城科研平臺已成規模,創新團隊數量可觀,科研投入強度近年增速明顯。但是核心科技人員規模不足,科研創新平臺數量不足,成果轉化率低。
2020 年,區域內高校累計形成科技成果 1167 項,其中技術成果轉讓 8 項、使用權許 可 3 項、作價入股為 0 項、技術開發(產學研合作)1156項。
成果轉化率 13%、產業化率 3.1%、許可率 0.30%、轉讓率 0.69%。
土地現狀
根據“三調”,農用地約76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96平方公里;建設用地188平方公里,其中城鄉建設用地137平方公里;其他土地83平方公里。
現狀建設用地206平方公里(基數轉換后數據),國土開發強度約18%,開發潛力大,但現狀人均建設用地達到230㎡/人,土地利用效率較低。現狀建設處于初期階段,用地結構不合理,交通設施用地比例較高,城市拓展與交通建設不匹配。現狀工業用地約24平方公里,產業用地低效。
交通現狀
規劃區內匯集3條高速公路、2條快速路、7條主干道,骨架道路基本建成,但版塊之間銜接不足,形成貴安—觀山湖、貴安—石板、貴安—花溪3處交通瓶頸。
現狀功能區之間公共交通以常規公交聯系為主,且各組團之間公交線網覆蓋不足,致使公交線網服務水平大幅降低。貴陽市環城快鐵剛建成通車,軌道S1線一期尚未建成,貴陽貴安重點區域與各片區之間缺乏大中運量公交聯系。
現狀小結
通過對融合片區產業、人才、科研、用地、交通五個方面現狀分析,總結出:產業上發展初具規模、數字產業集聚成勢,但學產匹配度不高,要素流動性不足;人才上專業人才供給充足,但人才流失嚴重,就業吸納能力不足;科創平臺初成體系,但核心科技人才規模不足,成果轉化率低;國土開發強度低,用地潛力大,但產業用地布局零碎,產業基礎較弱;骨架路網基本建成,但版塊銜接不足、缺乏大中運量公交。
>>規劃目標愿景
規劃愿景
構建“企業 → 產業 → 產業鏈 → 產業集群 → 產業生態”發展模式。曾經產業主要是工業制造占主導階段,融合片區產業為獨立的小工業園,現在科創升級制造業正在轉型,融合片區產業也進入制造轉型升級的階段,但是傳統制造業用地低效、產業驅動結構性短板、科技創新能級不足給轉型升級帶來桎梏。未來融合片區可巧借教育資源優勢,大力培育科研創新平臺,吸引高端創新人才,邁向科技創新新城階段。
總體目標
邁向創新驅動的產業生態新階段,將“兩城一帶”區域打造成為:數字引領、產城融合、人才集聚、綠色生態的科研創新高地,形成科技創新新引擎、產學協同示范區、生態高效宜居城。
四大規劃戰略
以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新型工業化為主攻點,以數字經濟、綠色經濟為主路徑,從生態立市、工業強市、數字活市、人才興市四個方面,促進區域生態鏈、產業鏈、創新鏈、人才鏈有機銜接。
>>生態立市戰略
錨固“一心四片、五帶多點”的生態安全格局
一心:阿哈湖生態核心,融合生態保育、康養旅游、休閑觀光等多種生態功能的生態綠心。
四片:紅楓湖-高峰山生態區域、云歸山-百花山生態區域、阿哈湖生態區域、塔帽山-斗篷山-松柏山水庫生態區域,強化區域生態保育功能,發揮區域生態基底作用。
五帶:沿自然水體、山體、鐵路和城市道路形成的生態廊道,是構建城市與生態融合的重要通道。
多點:月亮湖公園等多個自然公園、城市公園,強化生態游憩功能,發揮生態斑塊作用。
生態空間分級分類 健全管制規則
全域生態控制面積共584.08平方公里,占比為56%。按照生態功能重要性劃分為3級管控分區。
一級管控區面積135.83平方公里,占比約23%,其中,生態保護紅線120.79平方公里;
二級管控區面積248.98平方公里,占比約43%;
三級管控區面積199.27平方公里,占比約34%。
通過制定“正負面清單+指標控制”等方式,對生態空間實施用途管制,控制開發建設和用途轉換。
加強水安全保護利用
污水收集處理:提升污水處理能力。規劃范圍內污水量測算約78萬噸/日,規劃布局污水處理廠18座(其中新建4座),設計處理規模82.4萬噸/日,實現區域內污水全收集、全處理,污水處理廠尾水排放標準提升至準Ⅳ類水。
尾水收集:已建馬場至湖潮至南明河的貴安尾水通道,規劃沿紅楓湖、百花湖新建環湖綜合管廊,收集沿線朱家河、馬場、高峰、金華等10座污水處理廠尾水,排放至百花湖下游,減輕污水尾水對紅楓湖及百花湖的污染,排放標準為準Ⅳ類水,計劃遠期建設完成。新增金竹環阿哈湖南部截污管廊、大凹尾水通道,尾水采取跨流域排放模式,分別排放至市西河及南明河,減輕污水尾水對阿哈湖的污染,排放標準為準Ⅳ類水,計劃近期建設完成。
初期雨水污染防治規劃區域內地塊開發遵循低影響開發原則,于入湖口處設置濕地(濕地公園)6處,凈化初期雨水,增強水體保護,減少面源污染。
工業強市戰略
形成“1個核心+2個科教中心+7大產業 +3大集群”產業體系,構建“龍頭企業—產業—產業鏈—產業集群—產業生態圈”的發展格局。
打造“5+2”產業布局
工業制造業:圍繞電子信息制造、先進裝備制造等五大產業布局,符合貴陽貴安開發區主導產業和特色產業定位。
現代服務業:按照全市物流布局,清鎮物流園與貴安新區湖潮鐵路貨運樞紐是連接城市內外的重要一級物流節點,石板商貿物流為二級物流節點,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主要布局在大學城及科創城。
產業發展目標:預計2025年實現規上工業總產值2500億元,現代服務業總營業收入1500億元。
數字活市戰略
結合數字經濟發展創新區的戰略定位,構建以數字經濟為引領的現代產業體系,通過兩種路徑實現。
路徑1:加快數字產業化、價值化發展
規劃一城四中心,激活區域數字經濟發展活力
大數據科創城:區域數據綜合中心,數據傳輸、應用、運算、轉化等功能平臺;互聯網頭部企業數據中心:包括華為、蘋果等互聯網企業數據平臺;大型央企數據中心:三大運營商電信、聯通、移動數據平臺;國家部委數據中心:指公安部等部門數據平臺;金融數據中心,包括人民銀行、建設銀行(5.960, -0.04, -0.67%)等數據平臺。
路徑2:推動產業數字化轉型升級
確定產業數字化發展目標,每年推動20 家企業上“云上平臺”;每年打造3 個省級以上智能車間;每年創建5戶智能制造試點企業;至2025 年,規上企業設備數字化率達到50%。
>>人才興市戰略
區域產業人才需求預測
為實現區域經濟總量發展目標和產業發展目標,初步測算至2025年:區域內規上(限上)企業從業人員需求總量為15.2萬人(在現狀基礎上按照全員勞動平均生產率年提高7-8%左右),其中:規上工業從業人員中,管理人才、技術人才、技能人才需求總量為6.3萬人,占規上工業企業全部從業人員比例40%。
根據規劃,至2025年貴州花溪大學城、貴州(清鎮)職教城在校師生總數約42萬人,當年畢業學生人數約10萬人,預計為“兩城一帶”區域培養1.3萬名產業人才,占當年畢業生13%。
發揮雙城高校資源優勢,強化本地產學研聯動機制
通過【校企合作】重點企業+標準實訓+職業教育、【聯合培養】龍頭企業+聯合培養+高等教育、【平臺建設】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成果轉化】學術專家+技術入股+科技轉化、【數字升級】技術研究+產品引進+產品開發等五種機制促進產學研聯動。并規劃3大創新基地職教城實訓中心、科創城創新公園、金牛湖眾創中心,實現區域人才、科研聯動。
>>空間要素保障
空間結構
區域形成“兩城一帶七區”空間結構
兩城:花溪大學城和清鎮職教城。
一核:基于貴安科創城的科研機構、創新平臺、科技企業等要素的高度集聚,打造區域科技創新核心。
七區:七個功能區‘’包括清鎮-金華、貴安北部新城、馬場科技新城、石板、花溪大學城五大產城綜合功能區,以及久石麥文旅綜合功能區和高峰旅游配套功能區。
優化“三線”
規劃建設用地約370平方公里,其中城鎮建設用地322平方公里,其中工業用地約75平方公里;居住用地64平方公里;公共服務設施39平方公里;交通及市政設施約66平方公里。
阿哈湖退出飲用水源保護區后,可釋放建設用地約22平方公里,主要用于商住項目開發,充分發揮土地利用經濟效益。
交通體系
融合城市空間規劃發展需求,加強交通對產業服務,順應山地城市特點,在融合片區打造“十橫十縱”骨架路網,支撐貴陽貴安融合發展。
市政設施
統籌市政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城市接納水平。
給水:規劃區域水廠共布局9座,規劃新建4座水廠,擴建1座污水處理廠,設計處理規模合計136萬噸/日,可向區域供水111萬噸/日。
排水:規劃污水廠共18座,規劃新建4座污水處理廠,擴建9座污水處理廠,設計處理規模合計82.4萬噸/日。
變電站:布局500KV變電站4座,總容量9750MVA,220KV變電站16座,總容量9840MVA。
環衛:提升改造現狀湖潮、馬場垃圾轉運站,新建清鎮、觀山湖垃圾分揀轉運站。貴安及北部生活垃圾清鎮部分由清鎮生活垃圾處置中心處理;金華部分由水井凹生活垃圾處置中心處理;其余部分垃圾由燕樓固廢循環產業園處理。終端設施近期焚燒規模合計4900噸/日,遠期焚燒規模合計5400噸/日。
綜合防災
防洪防澇:建立“防洪水庫+河道堤防+分洪工程”的防洪工程體系 ,南明河、紅楓湖等主要河流按200年一遇設置防護標準、車田河、小車河、馬場河、麻線河、羊昌河、思丫河、東門河按一百年一遇設置防護標準。
綜合防災:對現有地質災害隱患點及“十四五”期間新增隱患點實行全覆蓋,完成規劃范圍內17處隱患點的治理工程。
城市消防:規劃消防站34所,新建消防設施29所,實現公共消防基礎設施全覆蓋。
消除重大危險源隱患:嚴格控制中貴天然氣管線、中緬天然氣管線、西南成品油管線等危險源管控界線。
完善綜合防疫體系:建設清鎮方艙醫院、貴安新區疾控中心、貴安新區緊急救援中心,構建以”疾病預防控制+緊急救援+應急醫療救治+醫療物資儲備”為主的防疫體系。
構建城市安全和應急防災體系:以干線公路網、城市干道網為主通道,建立安全、可靠、高效的疏散救援通道系統。
近期行動計劃
結合“兩城一帶區域”重點項目及實際需求,近期擬打造3大創新基地、打通15條重要交通通道、提升32處重大基礎設施。(文中圖片來自貴安開投官微)
更多相關信息 還可關注中鐵城際公眾號矩陣 掃一掃下方二維碼即可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