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資訊
上海市“落葉不掃”打造景觀道路
你最喜歡什么樣的城市道路?或者寬闊筆直車流暢行,或者綠樹成蔭漫步其中,答案見仁見智。但城市道路是人們對城市的第一印象,也是彰顯城市氣質的重要方面,各地對于城市道路建設也愈加重視。
根據《上海市街道設計導則》,生態化、環保化已成為上海城市道路公路設計發展的主要目標,要讓市民推門看得見綠,散步走得近綠,休憩摸得著綠。
“落葉不掃”打造景觀道路
有選擇地清掃,對景觀道路撿拾保潔
隨著氣溫下降,又到了落葉紛紛的季節,路面上鋪滿落葉“地毯”,踩上去簌簌作響。上海市綠化市容局日前公布了29條落葉景觀道路,涉及徐匯、長寧、普陀等9個區。本月下旬起,隨著這些落葉景觀道路進入最佳觀賞期,“落葉不掃”的措施也將開始實施。
據悉,今年上海的落葉景觀道路比去年多了11條,黃浦區思南路(建國中路至復興中路)、靜安區巨鹿路(富民路至常熟路)、長寧區番禺路(新華路至延安西路)等都是在聽取市民建議后新加入的。
從2013年起,上海市綠化市容管理部門開始嘗試在部分道路上施行“落葉不掃”措施。這得到大多數市民的認可,“讓街區適合漫步”,這是上海城市精細化管理、人性化舉措的生動體現。天氣好的時候,前往落葉景觀道路賞秋已成為不少市民尤其是攝影愛好者的習慣。
上海市市容環境質量監測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評選落葉景觀道路主要考慮以下幾個因素:第一,落葉不能影響所在道路暢通,且道路本身要有相當的寬度;第二,道路要配備足夠的保潔能力;第三,落葉景觀要符合所在道路的整體風格,不能格格不入;第四,在開展“落葉不掃”的時間內,相關道路栽種的樹種要有一定的落葉量,色彩最好豐富些,能夠保證景觀效果。“落葉景觀道路不求數量多,而是要精益求精。”
這位負責人強調,“落葉不掃”不是真的不掃,道路保潔要求不會降低,甚至還會加大保潔員的工作強度。保潔員要有選擇地清掃落葉,只讓人行道及下街沿(靠近人行道)的一部分覆蓋落葉,從而不影響交通與出行安全,這相比一口氣掃干凈,要花費更多時間。為保證“純粹”的落葉景觀,保潔員每天會對景觀道采取“撿拾保潔”,清除隱匿在落葉中的垃圾,確保沒有沾污垃圾的落葉滯留路面,只留下干凈的落葉供路人欣賞。同時,為確保落葉不隔夜,保潔員還需加強在夜間的清掃力度,讓路人有“新鮮”的落葉可以欣賞。
此外,各相關單位還將根據天氣變化等情況,靈活調整保留落葉的時間。如遇雨天、霧霾等特殊天氣或城市重大活動保障,則將以行人通行安全、不影響居民日常生活為先,暫不保留落葉,對道路上的落葉進行全面清掃。
市民評選最美12條道路
注重安全、整潔和植物綠化
去年10月,《上海市街道設計導則》(以下簡稱《導則》)發布,在編制之初,上海市城 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等研究機構就對市民進行了問卷調查,向公眾征集城市道路需求。調查結果顯示,人們更愿意到訪那些擁有人性化設計、充滿活力和人氣的道路。
“哪一條是你最喜愛的上海道路?”問卷將這個問題設置成一道開放式填空題。根據征集結果,衡山路、南京東路、武康路、甜愛路、南京西路、淮海路、大學路、新華路、蘇家屯路、思南路、湖南路和復興中路排在前12位。
“安全是道路最基本的屬性。”《導則》編制項目負責人、上海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規劃師金山指出,如果道路過于擁擠、噪聲大、治安不好、車速快,或者經常出現非機動車占用人行道的情況,都會給人營造一種不安全的感受。
在這12條道路中,大學路通過人行道退界空間統籌利用,為行人提供了寬敞的步行空間。蘇家屯路的人行道路幅較寬,行車道較窄,道路兩側擁有開敞的視野和綠化界面,同樣能給人安全的感覺。
景觀是人們了解一條道路的重要因素。調查顯示,在安全之外,道路整潔和良好的植物綠化也是人們喜愛一條道路的原因。著名的衡山路就擁有宜人的道路環境和景觀,大量歐陸風格的公寓、花園別墅掩映在道路兩旁法國梧桐濃蔭中,頗具文藝氣息。
武康路是一條長度僅1公里的景觀休閑道路,已經成為上海的熱門旅游景點之一。“道路的高寬比對人的視覺感受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徐匯區規土局景觀風貌科科長戴炯玥說,武康路兩旁的建筑多為2~5層高度的花園住宅和小型公寓,沿街建筑高度以8米~16米為主。而武康路的路幅寬度為15.2米,這樣一來,道路高寬比就在1︰1左右。空間心理學研究表明,1︰1左右的高寬比更能給人以天然的親切感和安全感。
道路具有不同的屬性和區位,人們對于不同的道路也有不一樣的需求和評價標準。如果是在居住社區附近,步行安全就被視作最關鍵的要素,其次是環境舒適度和設施多樣性。而道路活力和設施多樣被認為是衡量商業街區的重要因素。一條充滿活力的道路,沿街需要具備多種功能,形成活躍的空間界面。比如,淮海中路沿街就有不同的店面尺度和功能業態,不同規模的零售、餐飲、文化等業態混合搭配。
未來街道強調以人為本
保存歷史風貌區,形成社區特色,完善出行輔助功能
未來的街道是什么樣?“構建人性化的街道,首先要轉變對城市與道路的認知。”上海市規土局市政規劃管理處處長胡曉忠表示,在現代城市生活中,道路被賦予多重功能。一條理想的道路,不僅僅是允許車輛、行人通過的基礎設施,還應該能夠寄托人們對城市的情感和印象,融合綠色環保的生態建設和智慧科技的應用,增強城市魅力,激發城市活力。
未來的道路應當強調生態景觀、慢行步道,而保存歷史風貌區展現的是上海的城市氣質。《導則》提出,歷史文化街區重在保護外觀的整體風貌,整體性保護街巷網絡和街坊格局。保護歷史文化街區與歷史文化風貌區的歷史建筑、城市肌理、空間格局、綠化等要素。
除了特色道路,上海還擁有眾多普通道路。《導則》認為,這些道路要形成社區特色。比如,對蘇家屯路、撫順路進行重新布局,邀請專業設計師、建筑師、大學師生等眾籌創意,對社區空間進行微更新,將鞍山新村的一角打造成集休閑、娛樂和景觀等為一體的社區景觀道路。
《導則》鼓勵居民參與到空間環境設計中,強化社區認同。社區道路鼓勵使用色葉樹和花木,按照“一街一樹”種植,強化內部街道的識別性。
在人行道空間設計方面,《導則》建議人行道要進一步分區,形成步行通行區、設施帶和建筑前區。沿街建筑底層為商業、辦公、公共服務等公共功能時,鼓勵開放退界空間,與紅線內人行道進行一體化設計,統籌步行通行區、設施帶和建筑前區空間。
《導則》提出,未來的智慧街道還需要完善出行輔助功能,如提升交通信號燈智能化水平,提供具有時效性的公交信息發布、公共自行車租賃點信息等。同時,智慧街道還需要增加以維護城市安全為主的監控分析,通過安全設施智能化關注弱勢需求,設置信息交互系統,加強道路環境檢測保護,促進智能感應并降低能耗。
更多相關信息 還可關注中鐵城際公眾號矩陣 掃一掃下方二維碼即可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