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資訊
思考:風景園林應該如何介入海綿城市建設
風景園林應該如何介入海綿城市建設?我們是否真的了解“海綿城市”的意義,以及它究竟能干什么?如何在中國這樣特定的環境、資源和社會背景下實施這一理念,是業界應該著重考慮的問題。
最近,業界喊得火熱的“海綿城市”連連遭到多方面的攻擊,一是老天不給面子,雨季淹了一個城市又一個城市;另一些從水利、市政、甚至景觀園林設計內部也傳出了各種聲音:究竟要不要做海綿城市?海綿城市能否解決雨洪問題?帶著這些疑惑,我們不妨冷靜思考,看看我們是否真的了解“海綿城市”的意義,以及它究竟能干什么。
首先,極端的天氣,如暴雨、海嘯,那都不在海綿城市所能解決的范疇之內;那是天災,任何人沒有辦法預計。因此對于極端天氣造成的影響并不能作為評價海綿城市建設成功與否的標準。美國的雨洪管理也不是按照極端天氣來設計的,因為局部和短時間的雨量根本無法估計。如果按此來評判城市建設,就意味著在很多地方建大都市根本就是錯誤的選擇。有臺風和海嘯的地方都會面臨很多暴雨的襲擊;在火山區域、地震帶上都可能出現極端的突發性事件。
暴雨后的城市
其次,中國的城市密度大,給水留的空間小。過去的城市建設中,河道都是按照排洪要求而不是生態要求設計的,因此一到洪水季節就會變成地上河,只有靠加高堤壩來排洪。而且城市內部公共空間狹窄,地下管網危舊,也無法消納過多的城市雨水。加上新建城區長期以來沒有按照雨洪管理的規范要求建設蓄洪系統,大量的開發建設也造成土地硬化,自然排水系統消失,最終形成了今天這樣城市水空間嚴重不足的局面。人與水爭地已經成為中國城市的普遍現象。
美國對土地開發項目實行雨水平衡的法定要求已經半個多世紀了。一紙法律就解決了平常情況下城市雨洪的調蓄問題。但對于極端天氣造成的影響他們也沒辦法。誰也無法與老天作對。如一些沿海城市,在臺風季節也是容易造成內澇,甚至發生大的水災。
要求做海綿城市是對的。可是在中國怎么實現海綿城市卻是個難題。老城區的困難就不用說了, 即使是在新城區,這樣的建設密度也很難做到。就算我們把綠地全部下凹也不一定能滿足雨洪的要求,而且下凹的綠地會被水淹,不耐水的植物就會死去,這也就是園林部門抵制的原因。因此,解決中國城市內澇關鍵的問題首先是在空間上。只有通過空間規劃,結合市政排水系統,才能解決城市相互矛盾的蓄水和排水的問題。其次是在豎向設計上,要做到合情、合理,融會貫通,既符合大的自然系統,也符合城市的空間結構。深圳為什么內澇這么厲害,就是因為過去的城市建設把山推掉了,地形不再有良好的自然坡度,排水就成了問題。為了快速建設而搞的“三通一平”造成的惡果,是后人難以償還的。
回到天氣的問題,設計當然要考慮各種天氣的影響。但是對于一些暴雨多發地,小城市也許很快就能把水排到周邊的自然系統里,而大城市面臨的問題往往是排水跟不上來水的速度,依靠電站強排往往也難以對抗突發事件。美國的新奧爾良就是典型,一個臺風就能淹沒整個城市。
新奧爾良的臺風暴雨
海綿城市理念的實施要求與城市建設相關的所有專業都改變過去的工作模式,把生態雨洪管理的要求融進自己的專業工作中去。海綿城市建設是個長期的事,是個實踐模式的事,不是由誰主導、由誰配合,更不是做一兩個項目就能完成的。曾經一些人鼓吹海綿城市應由水利部門主導,也有人說應由園林部門主導,甚至有人說做一兩個工程,“海綿城市”就實現了……這都是錯誤的,不負責任的說法。實現海綿城市對于我們還是個很遙遠的目標,各行各業都需要努力。
城市雨洪問題非常嚴峻。我們現在面臨的問題肯定要解決,事情肯定要做,可是找到合適的人來做,目前還有點兒困難。太多的人基本上是在瞎做。南寧是海綿城市試點單位,他們的做法是在我們剛建好的公園挖了很多坑……這是我親眼所見,你到哪說理去?
那么風景園林應該如何介入海綿城市建設?
不只是在中國,現在全世界關于低影響開發的研究都集中在技術和工程方面:鋪裝多用透水磚,大量建設屋頂花園、蓄水池、下沉式蓄水公園等等;我們還應該更多地保護原有的植被,讓城市地面有更好的滲透性;同時,增加一些垂直綠化,推廣高效節能的建筑等等。然而,中國的問題還有其特殊性,不要忘了我們面對的是一個個什么樣的城市;每一個城市有什么特殊情況;以及怎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問題。
奧蘭多城區
眾所周知,我國現在提出的海綿城市理念,基本與低影響開發一致,都是在強調建立城市蓄水空間,地上地下相結合,創造一個像海綿一樣具有滲透、蓄洪、滯洪的水循環模式。如何在中國這樣特定的環境、資源、社會背景下實施這一理念,才是業界應該著重考慮的問題。
低影響開發在我國到底“身處”怎樣的大環境?
首先是氣候特色。我們大陸性季風氣候顯著,雨季集中,分布及其不均。西北部干旱嚴重,東南部暴雨集中,造成了完全不同的生態狀況。這樣就給我們的解決方案提出了更加有針對性和多樣化的要求。“因地制宜”成了我們必須遵循的原則,即每一個地區必須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規范和技術措施以適應當地的氣候、人文和城市發展的需求。
其次是大城市化與城市群發展趨勢。大城市化是亞洲國家的共同特點,也是中國這幾十年來發展的現實。城市群的提出是未來中國城市化的方向。中國將會很快建設出幾個世界級的大城市;即人口規模達到1500萬以上的城市。在這些城市的周邊還會有約500萬人口的衛星城市,組成超大型的城市群。
第三是文化特色。中國城市建設各個部門負責各自的領域,從管理模式、地域范圍,資金來源都是各負其責,互相之間很難協調。城市水資源管理問題需要協同處理城市發展與水資源分配、防洪抗旱、防風固土及景觀生態及其和城市交通、產業、生活等等多方面的關系。
月亮灣濕地公園
中國海綿城市建設的途徑在哪?這些不是水利部門可以一家獨大自行解決得了的,需要與城建相關的各部門的共同關注和協同合作。
首先是立法。海綿城市的實現不能簡單的依靠技術規范標準,需要靠立法和管理。而且海綿城市技術規范并不是絕對的標準,最重要的是要讓這些過程有法可依,保證各地都遵照執行,每個開發商,每個項目都要執行。
不可否認海綿城市建設碎片化也有一些作用,況且在大多數已建成區受條件限制,碎片化不可避免。
第二,新城區與老城區的應對辦法不同。新城區可以采用更加科學的辦法去調蓄雨洪,特別是留足蓄水的空間、合理的分布。而老城區的系統已經形成,只能靠拓展外延、加固、修繕地下管網,而不能大規模地改變內部結構。在適當的地方做些調蓄功能,但要形成系統還是很難的。
徐匯濱江雨水景觀帶
第三、干旱地區與多雨地區也不一樣。在中國,北方缺水,南方洪澇。中國的雨水分布非常不平衡。試圖用現行的一種規范和一種模式去解決所有問題是不行的。海綿城市是一個長期的歷史延續的過程,要根據當地的歷史、現狀條件、未來發展走向以及生態問題來決定可采取的措施。
第四、流域治理。水的問題實際上是流域的問題。河流不是單一的河道問題,流域內的每一塊土地都會對河流造成影響。水的治理涉及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和生態安全,是整個流域的問題。這就需要協調流域內產業、團體及各城市之間的互動及城市內部各部門之間的關系,做好流域規劃,協作完成實施過程。
張家湖公園及斑馬湖片區水系景觀
第五、景觀需要融入城市建設的各個專業,協助處理自然與人工結構的融合與矛盾。景觀可以和生態、建筑、規劃、道路聯系在一起,和商業、居住等城市建設的任何方面相關聯,使規劃設計更加合理化、生態化和人性化。景觀還可以在節約資源和保護生態的同時起到提升商業和土地開發價值的作用,使我們的水利、水生態項目成為綜合開發利用的經濟模式。
第六、自然系統的保護。海綿城市的建設,離不開對城市基地及周邊自然系統的分析和認識,一方面,要依靠城市內部自然系統的作用構建一個生態合理的自然與人工相結合的水生態格局;另一方面,要從更宏觀的范圍去看待和規劃流域的水資源。自然的山川、河流、湖泊、濕地都是最寶貴的財富,人工的設施再好,也要與自然系統相匹配才能發揮出更好的效益,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
更多相關信息 還可關注中鐵城際公眾號矩陣 掃一掃下方二維碼即可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