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資訊
城市規劃“視覺有序”理論
城市空間環境的“視覺有序”理論,是現代城市設計學科形成的重要基礎之一,是由卡米洛·西特最早提出的。他倡導人性化的規劃方法,并對反映日常生活的平常事物、建筑和城市抱有很大興趣,他的城市設計思想在他1889年出版的《城市建設藝術》著作中得到了集中體現。他系統地調查、分析了歐洲古代城市建設的歷史遺產及其藝術價值。針對當時城市建設的狀況,西特充分認識到基于統計學和政策導向的城市規劃與基于視覺美學的城市設計之間存在的分歧,他認為:“建造城鎮時,不僅必須給居民以保護,而且應給居民以快樂,為了達到后一目的,城鎮建設除了技術問題外,還有藝術問題。”他主張將城市設計建立在對于城市空間感知嚴格分析的基礎上,并通過大量的典型實例考察與研究,總結歸納出一些現代建設的“視覺藝術”準則與設計規律。
西特認為,中世紀城市建設遵循了自由靈活的方式,城鎮的和諧主要來自建筑單體之間的相互協調,廣場和街道通過空間的有機圍合形成整體統一的連續空間,并且指出這些原則是歐洲中世紀城市建設的核心與靈魂。這些原則具體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廣場與建筑和紀念物之間的整體性、邊界的圍合性、廣場中心的開敞性、尺度的適宜性以及形態的不規則性是古代城市廣場設計所遵循的共同原則。
(2)大型建筑物一般退后布置,噴泉一般位于廣場的邊緣,以保持廣場的開敞性。
(3)古代廣場通過采用大量巧妙的設計手法減少開口,從而達到邊界封閉的藝術效果。
(4)古代廣場的尺度與周邊建筑之間有著內在和諧的比例關系,并且廣場與廣場之問有著巧妙的組合關系。
西特將當時流行的所謂“現代體系”(即矩形體系、放射體系和三角形體系)與古代城市公共廣場設計進行對比分析后指出:現代城市公共廣場一般把建筑物或紀念物不加考慮地置于廣場中心,造成了廣場與建筑的割裂;廣場四通八達的開口方式使得廣場支離破碎;采用“現代體系”形成的廣場是各種矛盾空間的組合,由于缺乏空間的整體性,使人們實地很難感受到其“對稱”的構圖,而且“對稱”構圖的濫用還造成廣場空間的單調與乏味。同時,他還尖銳地指出所有這些問題的根源主要是因為現代城市設計者違背了古老的空間設計藝術原則。
關于在現代城市中運用藝術原則進行建設的可能性,西特認為城市的發展不可避免,社會的進步將會導致人們需求的變化,不可能也沒有必要完全效仿古代的城市建設。他通過對幾個采用古代原則改建的設計實例進行分析,證明藝術原則完全可以運用于現代城市建設,同時通過對“現代體系”的改進,可以創造出具有高度藝術水準的城市空間。
西特的城市設計思想主要體現在批判了當時盛行的形式主義的刻板模式,總結了中世紀城市空間藝術的有機和諧特點,倡導了城市空間與自然環境相協調的基本原則,揭示了城鎮建設的內在藝術構成規律。他的這些城市設計理論與方法有力地促進了“城市藝術”學科領域的形成與發展。盡管西特的城市設計思想對他的家鄉——維也納的重建影響甚微,但在歐洲乃至世界范圍內的許多地方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其《城市建設藝術》自出版后被翻譯成多種語言,“西特學派”在當時的歐洲亦逐漸形成,并對許多年輕建筑師和規劃師產生了積極影響。,正如伊利爾·沙里寧指出:“我一開始就受到西特學說的核心思想的啟蒙,所以在我以后幾乎半世紀的建筑實踐中,我從沒有以一種預見構想的形式風格來設計和建造任何建筑物,……通過他的學說,我學會了理解那些自古以來的建筑法則。”
文章出自市政設計m.bjdfbt.com.cn,轉載請注明。
更多相關信息 還可關注中鐵城際公眾號矩陣 掃一掃下方二維碼即可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