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資訊
公路養護的發展史
伴隨著交通的不斷發展,社會經濟全面騰飛,如今的公路工作條件和資源更是有了翻天覆地的改變。現在就讓我們細數那些與公路有關的日子。
解放初期
解放初的公路,等級比較低都是土路。路面寬不過六米左右,勉強能通行少量的客車和貨車,一遇大雨天氣,路面極易沖毀,交通阻礙。當時的養路工具比較簡單,主要有鋤頭和畚箕,還有人力板車。勞動方式以肩挑手推為主,工作條件和生活非常艱苦。
60年代
公路沿線陸續建了許多道班,有些道班還建有馬廄,養了馬、套上大車用于運輸修路材料。
70年代
有些道班漸漸有了手扶拖拉機,養護工人才算用上了機械設備。那時的公路路面有所提升,泥土路面變成了泥結碎石路面,雨天容易出現坑洞,養路工人的日常工作以修補坑洞為主。除了修補坑洞外,掃砂、勻砂也是重要的日常工作。這些工作內容一直干到80年代初期路面“砂改油”后才結束。
80年代末期
瀝青混合料開始在公路路面施工中運用,但是當時的機械設備還不是很完善,大部分工作還是需要人工完成,養路工人的勞動強度非常大。
90年代以后
公路事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新工藝、新設備、新材料、新技術”的運用,把養路工人從簡單繁重的勞動中解放出來。如今有專門的瀝青攪拌站,全程電腦控制自動化生產,每小時可以生產240噸高品質的混合料。生產出來的瀝青拌合料運到施工現場,配合先進的瀝青攤鋪機、壓路機,一天可以完成上萬平方米的瀝青路面施工任務,相比以前,工作效率提高了幾十倍,而且施工質量更有保證。在推廣機械化養護的同時,養路工人的工作、生活條件也有了很大的變化。
解放初期
解放初的公路,等級比較低都是土路。路面寬不過六米左右,勉強能通行少量的客車和貨車,一遇大雨天氣,路面極易沖毀,交通阻礙。當時的養路工具比較簡單,主要有鋤頭和畚箕,還有人力板車。勞動方式以肩挑手推為主,工作條件和生活非常艱苦。
60年代
公路沿線陸續建了許多道班,有些道班還建有馬廄,養了馬、套上大車用于運輸修路材料。
70年代
有些道班漸漸有了手扶拖拉機,養護工人才算用上了機械設備。那時的公路路面有所提升,泥土路面變成了泥結碎石路面,雨天容易出現坑洞,養路工人的日常工作以修補坑洞為主。除了修補坑洞外,掃砂、勻砂也是重要的日常工作。這些工作內容一直干到80年代初期路面“砂改油”后才結束。
80年代末期
瀝青混合料開始在公路路面施工中運用,但是當時的機械設備還不是很完善,大部分工作還是需要人工完成,養路工人的勞動強度非常大。
90年代以后
公路事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新工藝、新設備、新材料、新技術”的運用,把養路工人從簡單繁重的勞動中解放出來。如今有專門的瀝青攪拌站,全程電腦控制自動化生產,每小時可以生產240噸高品質的混合料。生產出來的瀝青拌合料運到施工現場,配合先進的瀝青攤鋪機、壓路機,一天可以完成上萬平方米的瀝青路面施工任務,相比以前,工作效率提高了幾十倍,而且施工質量更有保證。在推廣機械化養護的同時,養路工人的工作、生活條件也有了很大的變化。
更多相關信息 還可關注中鐵城際公眾號矩陣 掃一掃下方二維碼即可關注